第七十一章 來考試吧(第1/2 頁)
在武則天之前,雖然有科舉考試,但科舉始終只是皇帝籠絡人才的一個補充手段。
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了考試選官,但問題是因為教育的普及程度問題,考中的也多是士族,世家不可避免的佔據大頭。
況且因為五品以及以上的官員都有恩蔭的資格,所以恩蔭官也是官員的一大來源。
這樣算下來,雖然科舉取士,但這個“士”在整個官僚體系中,所佔的比例就相當的小了。
主流的還是舉薦制度。
等李治上臺後,為了急於擺脫世家的控制,他大量提拔寒門士子,作為他副手的武則天,從中嚐到了提拔這些出身不高的官員的好處——他們在朝堂上沒有勢力,想要往上,就只能抱住皇帝的大腿,為此不惜與豪門為敵,對皇帝來說十分好用。
所以等武則天登基後,一邊打壓皇族世家,一邊就大肆提拔人才,甚至到了“不管你是不是人才,只要你敢自薦,我就敢用”的程度。
這種狀況下,雖然有些小人混入其中,酷吏橫行,但無疑是開啟了晉升渠道,讓廣大庶民們看到一條通天梯。
這也是為何她的皇位還算穩固的原因,除了某些人覺得“她已經那麼老了,總有一天要把皇位傳給兒子”之外,還有很多人壓根兒是她提拔的,若她倒了,那麼自己又該如何自處?
他們這些寒門士子,可不像世家們,沒有“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這種淡定,“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想要顯貴,那自然希望提拔自己起來的人“萬歲萬歲萬萬歲”了。
這萬歲的哪裡是皇帝的命,是他們的富貴啊。
武則天愛用寒門,不僅用,還一直抬舉這些人,這回將科舉的最後一場放在了洛城殿,就是提高這些人的身份的舉措之一。
其實殿試,並不是由她首創,早在顯慶四年,永隆元年,高宗就曾經舉辦過殿試。
但之前的皇帝殿試,多半都是一時興起,或者是為了特殊的需要,並不是常態。武則天則是直接將其制度化和規模化,在頻率和範圍上,都比之前的更大,所以影響也就更大。
聽到裴小郎君說起殿試,李裹兒點點頭,詢問王勃,“要不我們也抄一下這個吧。”
“抄?如何抄?”王勃一臉懵逼。
他們這裡識字的人都不多,還想辦科舉?
“大才有大才的考法,小才有小才的考法。”李裹兒思索著,“我們只是需要一些修渠的管理人才,我們又不是哪些人合適,哪些人不合適,訪才太慢,乾脆在已有的人裡面篩選一遍。裴郎君,你先列出我們需要哪些人做什麼事,然後把事件拆分,再派人去工地上宣講,讓他們來參加。”
“這這些人連字都不識?”裴小郎君茫然。
“不識字,可以學。我們又不要他們考進士,能記錄名字就行了。”李裹兒想了想,吩咐胡三,“按軍中編制,把人編成小隊,到時候發口糧分活計也按照這個分。”
“選中了火長,先教火長如何寫人名,記賬。中層的……中層的從識字裡面選。先試行一旬,火長中有做得好的,就提拔他上來管兩個火,三個火……”李裹兒盤算到,“我就不信這麼多人,連個一個能人都沒有。”
她說完,轉頭看向老師,“這個可行。”
“雖然粗糙,但也可行。”王勃點頭,目光露出欣賞,“邊做邊完善吧。”
**
李裹兒的考試計劃,就這麼風風火火的開始實行了。
派了一些人去工地上,敲鑼將人聚集起來,講解完政策,然後下午收工就開始分隊伍,考試。
她先前訓練的馬球隊,這會兒剛好用來居中聯絡。
至於幹活的人,五人為一夥,設火長,領糧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