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1/2 頁)
[史學研究] 《施琅大將軍》作者:安然【完結】
第一部分
當施琅忠於清廷收復臺灣的時候,滿清的&ldo;異族&rdo;色彩已經被儒教文化所代替,因而被視為中國文化的正朔。按陳寅恪先生的觀點,中國的民族問題是教化問題,所謂&ldo;教化&rdo;是指文教化育,這是漢族和其他民族的關係。陳寅恪先生用文化民族思想詮釋民族問題,他提出,在北朝史中,凡關於胡漢之問題,實一胡化、漢化之問題,而非胡、漢種之問題。
---------------
徐迅:序(1)
---------------
評價明清之際的歷史人物,常常會面臨尷尬的局面。甲申年(1644)李自成破北京,崇禎自縊,明亡。清軍入關問鼎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其後有隆武政權,魯監國、永曆朝廷,史稱&ldo;南明&rdo;,一直延續到南明永曆政權覆滅之時的1662年。歷史的弔詭在於,歷代史書都把明朝的覆亡定於1644年,而非1662年。相對照的是,南宋在臨安淪陷之後,宋蒙(元)戰爭從公元1235年全面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延續四十多年。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殘軍與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今屬江門市)展開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戰船沉沒,海上浮屍10萬,大臣陸秀夫背負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為什麼史學界將南宋滅亡的時間定在崖山之戰的1279年,而明代滅亡的時間卻定在1644年北京失陷,崇禎自縊?1279年崖山之戰標誌著南宋滅亡,南明永曆政權的覆滅的1662年為什麼不標誌著明朝的滅亡?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史家似乎並不認為南明政權是明朝的正朔。但南明既不是割據政權,也不是匪偽政權,也不是偽僭政權。歷史的弔詭極大地影響了對相關歷史人物的評價,本書的主人公施琅就是一例。
施琅(1621‐1696年),字尊候,號琢公,福建晉江衙口人。生於天啟元年(1621年),卒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順治三年(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軍的重要將領,積極參預海上起兵反清。後因微嫌與鄭成功發生矛盾,施琅因父、弟被鄭成功誅殺,再次降清。他先後擔任清朝的副將、總兵、水師提督等。從康熙三年(1664年)開始,施琅就建議&ldo;當乘其(指臺灣鄭氏政權)民心未固、軍情尚虛&rdo;之時,進軍澎湖、臺灣,使&ldo;四海歸一&rdo;。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領清軍渡海東徵,一舉攻克澎湖,招降臺灣鄭氏集團。他還針對當時清廷有人提出&ldo;宜遷其人,宜棄其地&rdo;的主張,上疏籲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臺灣。
明清之際是中國最為慘烈的一段歷史。當時士大夫視滿清為異族,而視南明為儒家綱常倫理的正朔。故以氣節相標榜,舉兵反抗,凡死節者,均以殉國難之&ldo;英雄&rdo;&ldo;烈士&rdo;載於史冊。究其原因,則在這些士大夫體現了昭顯中國文化傳統的民族獨立精神。此&ldo;民族獨立之精神&rdo;,特指文化傳統以及為其精髓的綱常倫理。職是其故,全盤接受儒家文化並身體力行之的清朝,於順治十六年(1660),順治帝前往明十三陵祭掃明崇禎皇帝;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帝賜前明諸臣抗節不屈臨死致命者諡號,並建祠堂;乾隆四十一年(1777),乾隆帝命錄殉節諸臣,並賜諡號。
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