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2/2 頁)
焚書坑人&rdo;,後代皇帝官僚們不應該整天咒罵它。它替後代君王做了思想向皇權專制開始轉變時難免要做的事情,雖然手段或許不如董仲舒建立一個從先秦儒家修正過來的新儒家,作為皇權時代主流思想以完成思想轉變來的高明。但在那個來不及有董仲舒的時代,而在有先秦風骨的人又很多的情況下,也許這麼做是客觀上的被迫選擇。後代皇帝,吃水不要忘了挖井人,吃飽了不能打廚子。
秦亡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麼呢?總結起來合計四個:
第一,急於事功。大興建築,徵用民力太多,直接導致民生凋敝,&ldo;欲為亂者,十室而五&rdo;。
第二,分封制向皇權專制的過渡過於急劇。單一的郡縣制,而沒有適當雜以分封,在技術上有許多弊端,更主要的是違背了當時人們的普遍心理,造成了中下層社會的動盪。分封制的長期歷史慣性和反彈,醞釀成了一種巨大的反秦政治勢力。一些中層的精英豪傑,都普遍與秦為難。
第三,向皇權專制社會的思想形態過渡過於急劇,手段流於粗暴,導致&ldo;焚詩書、坑意見不合者&rdo;現象出現,一定程度地激化了中層精英與皇帝的矛盾,並且導致言路斷絕,講假話現象。
第四,忽視禮儀教化而專任刑罰。秦人重實幹,但少理論,不善於做思想工作。雖然儒家的思想和儒者,在秦統治集團裡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實際上還是弱勢的。單用刑罰是不行的,必須常給人做做思想工作,他就舒服了!
法家是,鼓勵專任刑罰而忽視教化,這也就導致了秦的忽視教化。像韓非子,是非常輕視教化作用的,認為老百姓是不配接受教化的,你就拿法約束他就行了。我們說,教化作用確實不能誇大,像說周文王、商湯是因為仁德的思想教化對下面做得好,最後王天下了,這是儒家在吹牛。但是呢,教化也能多少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所以,儒法兼行,一個長於做事,一個長於教化,雖然這顯得有點&ldo;中庸&rdo;或者&ldo;鄉願&rdo;,但似乎卻不失是個最終的選擇。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