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接過牛皋爺爺的鐧(第1/3 頁)
術虎刺用的弓身粗如兒臂,弓弦力量強勁,箭離弦時空氣發出一個爆音,“蓬!”
說時遲,那時快,聲音未消,箭如流星,即將射中前面的孟之祥時,他如後面長了眼睛一般,看好來箭,只見他身形一扭,來個蹬裡藏身,姿勢優美無比,足以贏得大量喝彩。‘
箭落空了,讓術虎刺大吃一驚:“這南蠻好俊的身手!”
讚歎之餘,更增加了殺孟之祥之心。
好個韃子,一拍馬匹,跨下戰馬長嘶一聲,瞬間拉近了與孟之祥的距離。
孟之祥方才避箭的舉動,其實也出乎他的意料,當他聽到後面弓弦響聲時,他心砰砰跳,知道韃子對他不利,正在緊張如何應對時,身體下意識反應,讓他避開此箭,不由讓他又驚又喜。
貌似自己的能耐不錯啊!
強健的身軀,肌肉發達,雙手有力,反應敏銳,就是老虎也能打死,武二哥也不如俺!
然並卵,出於自己的感覺,他知道自己打不過後面那該死的韃子,至少現在的身體狀況和武器是不行的,所以只能逃。
他的刀鞘空了,之前的戰鬥中,他的刀被砸成鋸齒,扔掉。
他的長兵器是杆大槍,也不翼而飛。
因此他只能利用手邊的武器,他也取弓搭箭,背射一箭。
孟之祥的弓與術虎刺的弓不遑多讓,一箭射出,空氣也是一個爆音!
說起孟之祥也是弓箭好手,可惜遇到的是術虎刺。
箭的力道十足,術虎刺揮舞手中骨朵,覷得較親,輕易地將來箭給打飛,簡直不費吹灰之力的樣子。
骨朵,古代兵器也,類似長柄錘,木柄上安裝一個蒜頭或蒺黎形的重鐵器,憑藉重力錘擊敵人。習者需要有較大的力量,因錘法能硬砸硬架,故有“錘,棍將不可力敵”之說,主要技法有涮、曳、掛、砸、蓋、擂、雲、衝等。
敢用骨朵者無一不是勇士,之前的孟之祥憑一把單薄的馬刀與對方對峙,就吃了大虧。
如今他連發三箭,均被骨朵打飛,攻擊無效!
孟之祥唯有奔逃,術虎刺在後面緊追不捨,他沒有發箭,胸有成竹,兀那南蠻先前敗了一仗,勇氣丟失,兵器缺乏,必被他所殺!
聽到後面漸漸追近的馬蹄聲,孟之祥心臟怦怦跳,不由得暗暗叫苦,茫然四顧,一片荒郊野嶺,並無大森林可以隱蔽,也沒有什麼有利地形可以利用,更無援兵,為之奈何?
就在危機關頭,他看到右側一座小山邊上似乎有座小廟,冥冥之中似有呼喚,一時間他福至心靈,策馬往小廟衝去。
孟之祥的馬匹相當不錯,有大宛馬血統,跑得很快,而術虎刺作為金朝貴族,騎的也是匹好馬,反正都不是蒙古馬。
呃,很多人迷信蒙古馬,但這種見識是不地道的,錯得離譜,高頭大馬才是華夏乃至周邊馬上民族的最愛。
道理很簡單,蒙古馬太矮了!
絕對沒說錯,畢竟我們人人喜歡大長腿美女,對於寶馬也不例外。
騎著身高120厘米到135厘米的蒙古馬,遇到騎著高頭大馬高達135到146厘米的,人家居高臨下,一刀力劈華山當頭砍來,矮種蒙古馬騎兵豈是對手?
蒙古馬的最多隻能馱動70公斤的重量,一個草原漢子要是再穿上厚重的鎧甲,蒙古馬就不堪負重,所以蒙古馬騎兵主要以騎射為主要殺傷手段,真要衝鋒陷陣,還是得用高頭大馬。
在宋代以前,華夏的主流戰馬是河曲馬,來自黃河上游,耐力持久戰,恢復能力強,不是蒙古馬。
蒙古馬被接受那是因為宋代以後,華夏進入了內卷時代,蒙古馬這種個子小、吃得少的馬匹才受到歡迎。
至於長腿小腹的大宛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