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不會聘任他呢?
這個老闆可能會飛快地想:公司的土地是我的,所有的產權都是我的,這就意味著這個人來我這裡是“無產階級〃,他純粹是為我打工,幹得好我可以繼續留他,給他很高的待遇,幹得不好我可以辭退他,無論他如何出色和賣力地工作,他都不能坐我的位置,老闆永遠是我。
一番盤算以後,這個高智商、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留了下來。這位老闆可以說是完全不受“帕金森定律〃的影響。
接著,這個企業繼續發展,企業經營取得重大突破,業務範圍擴大了,新的問題層出不窮。這時,高材生由於所學已經過時,又沒有很好地“充電〃,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了。於是,他向各種媒體發出徵聘廣告,各種人才絡繹不絕湧來。
在這些應聘者中,老闆比較看重其中兩位:一個是某名牌大學的公共管理專業剛剛畢業的研究生,寫了很多的文章,理論功底極為深厚,實踐經驗卻非常匱乏;另一個頗有實幹家的手腕和魄力,擁有先進的管理觀念和多年操作經驗。
老闆拿不定主意,叫他選擇,這時他盤算開了。最後,他選擇了那個剛走出校門的研究生。
可見,要想解決“帕金森定律〃的癥結,就必須把用人權放在一個公正、公開、平等、科學、合理的用人制度上,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用人權放在一個被招聘者的直接上司手裡。
2華盛頓合作定律(1)
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
華盛頓合作定律
聰明的美國人喜歡把簡單的道理總結成定律,所以中國版的“三個和尚〃的故事就變成美國版的“華盛頓合作定律〃: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是爬不出來的。因為只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把它也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能夠出去。
與此類似的是邦尼人力定律:“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六十個人一秒鐘挖不了一個洞。〃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力氣的簡單相加,其中的關係要微妙和複雜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量都為1,那麼10個人的能量可能比10大得多,也可能甚至比1還小。因為人的合作不是靜止的,它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互相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牴觸時則一事無成。
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企業裡常會有一些人,嫉妒別人的成就與傑出表現,天天想盡辦法進行破壞與打壓。如果企業不把這種人除去,久而久之,組織裡就只剩下一群互相牽制、毫無生產力的“螃蟹〃。
解開華盛頓定律的面紗
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
在凌晨3點的時候,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被一不相識的殺人狂殺死。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附近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況和反覆的呼救聲,但沒有一個人出來保護她,也沒有一個人及時給警察打電話。
事後,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異化與冷漠。
然而,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巴利與拉塔內並沒有認同這些說法。對於旁觀者們的無動於衷,他們認為還有更好的解釋。為了證明自己的假設,他們專門為此進行了一項試驗。
他們尋找了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與一名假扮的癲癇病患者參加試驗,讓他們以一對一或四對一兩種方式,保持遠距離聯絡,相互間只使用對講機通話。事後的統計資料出現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交談過程中,當假病人大呼救命時,在一對一通話的那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