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趙君德心虧(第1/2 頁)
貝州這地方,先是竇建德和隋朝官兵大戰,再是劉黑闥兩次叛亂。
在這之前,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大戰。
這麼優渥的土地,本該孕養大量人口才對。
卻因為大戰,一而再的人口減少。
人少了就沒人種地,別說什麼人少地多,各家就能分的更多。
老百姓也是人,不是種地的器械,一個人一年最多隻能種幾十畝地。
大唐的律法和賦稅,都是李淵當初繼承了隋朝的制度。
因為隋朝是按照一戶來收稅,所以唐朝初期也是按照戶來稅收。
朝廷律法是說,十八歲的中男,可以領一百畝地。
其中八十畝地是官田,二十畝地是永業田。
官田死後要還,永業田死後不用還,可以讓子孫繼承。
但是女子就不同,女子只有四十畝官田,不給永業田。
而一戶人家,要繳納三種賦稅。
分別是糧食,二十天徭役,再就是布。
服徭役自然是男子去,而女子就是繳納布,然後一起種地。
這打仗,永遠是男子死的最多,家裡寡婦也跟著多。
可是朝廷的賦稅可一點沒少,你該給多少還是多少。
樹挪死,人挪活。
那些女子沒辦法,要麼改嫁,要麼回孃家。
這些女子可都還繼承了亡夫的永業田呢。
無論是去改嫁,還是回孃家,都帶著去。
朝廷給的方案裡,並沒有包括怎麼處理這些永業田。
永業田可是不收稅的,是真正的私產。
黃河分支沿岸的百姓都不答應,就是因為會佔到他們的永業田。
可是趙君德是什麼人,為了政績不擇手段的人。
他直接就下令強行毀掉田地,當時正處在六七月份,正是糧食快收割的月份。
這麼一鬧,就激起了當地的百姓憤怒。
貝州是在河北道,河北道曾經就是竇建德的大本營,唐朝在當地的影響力本來就不大。
這麼一鬧,激起民憤,就發生了百姓衝擊縣衙的事情。
雖然趙君德後來把事情按壓下去,但還是驚動了長安。
不驚動不行,這就是造反的行為。
多少起義軍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衝爛當地的府衙。
趙君德沒辦法,只好給長安派來的御史送禮,這才把這事糊弄過去。
可修築蓄水壩的事情還得幹,趙君德只好拿著錢到處去收購那些永業田。
地是買來了,可錢花了四分之一。
加上武德九年,突厥來犯長安,貞觀元年又在到處安撫百姓。
各地的州縣,為了挽回被突厥襲擾造成的損失。
這修建堤壩的木料石料,也紛紛跟著漲價。
這就導致了,這些蓄水壩不能全部修好,全部只修了原本計劃的一半。
按理說,沒錢就和朝廷要,反正趙君德自己也沒貪汙。
可是當時朝廷的錢都賠給了突厥,這筆修黃河堤壩的錢,都是李世民從自己的內帑出的。
一但把事情報上去,朝廷肯定派人來查怎麼回事。
那趙君德逼民造反的事情就瞞不住了,趙君德可不想自己的仕途就此止步。
只好謊報當地出現天災,但又不敢說很嚴重,就說是個別小地方出現。
這種事情,朝廷肯定不會派專人來。
就是讓當地主官,先找當地大戶借錢,然後等收稅的時候把錢還給當地大戶。
趙君德借到錢,就拿這些錢去修蓄水壩。
誰知,今年他又這麼說,正好趕上了裴寂鼓動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