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部分(第3/5 頁)
北京的封賞也是假的。只是現在這情形,假的卻必須是真的。大清太需要勝利了,哪怕一場子虛烏有的海戰大捷也是好的。反正,也沒有人知道這場海戰的實情。
六天前的天津海戰,施琅盡力了,可最終還是因為實力過於懸殊,敵眾我寡慘遭全軍覆沒。他乘坐的旗船也被太平軍水師的龍火炮擊沉,還是兩個忠心親兵用木板將他救上岸。上岸之後的施琅只以為死期將至,不出意料,取得勝利的太平軍水師必蜂湧進港,然後攻打天津本衛,然而直逼北京。
可是,打贏了的太平軍水師卻突然退去了。來得無聲無息,走的也是無聲無息。
天津保住了!
怎麼保住的,知道的人不會說,不知道的人更不會說。
捷報發了,封賞也下來了,施琅現在儼然大清功臣。
可是,自己這個功臣還能做多久?
施琅苦澀一笑,輕嘆一聲,準備出去巡營。太平軍水師退去後,天津緊張的氣氛總算得到緩解,可是市面上還是有些不安和騷動,需要他這靖海侯去露個面,以安人心。
在外面,施琅見到天津知府姚啟聖正在帶著衙役維持秩序,不由有些讚賞,他是聽說過這個姚啟聖的,知道此人是浙江人,並且還是個有仇報仇的性子。
順治元年清軍佔領江南時,姚啟聖前往通州,結果卻被當地計程車紳土豪侮辱,一氣之下投效清兵,被清廷委任為通州知州。做了知州後的姚啟聖,立馬帶著清兵將侮辱他的土豪抓捕杖殺,後辭官離去。
不過因為辭官後生計沒有著落,姚啟聖無奈到北京依附漢八旗的族人,後被列籍漢軍鑲紅旗,得益於順治生前採納范文程的抬漢軍入滿州意見,姚啟聖被抬入了滿州鑲紅旗。
主持抬旗的康親王傑書對姚啟聖頗是賞識,一紙調令叫他來天津做知府,和施琅一起,一文一武,也算配合得當。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渡孤去崇明
“提督大人!”
姚啟聖發現施琅也來到街上後,忙過來相見。施琅笑著稱讚他幾句,如今不是前明,文貴武賤,施琅身為天津提督,事實上的天津軍政最高負責人,自是不可能向姚啟聖這個正四品的知府屈腰。不然換作前明年間,一個小小知縣恐怕都能對施琅這種武官一品大呼小叫。
“賊軍退去後,百姓人心大定,這都是提督大人禦敵有功。要不然,天津商民只怕生靈塗炭,難有幸者了。”
“知府大人過謙了,施某隻是管軍,地方上的事,還是得賴知府大人,施某可不敢居功。”
施琅笑了笑,他出任天津提督以來,對地方上的事卻是不曾過問,天津市面能夠不亂,還是要歸功於姚啟聖這個天津知府,他可不會厚著臉皮竊居他人的功勞。
靖海將軍的出面,讓市面上的商人和百姓都是頗為激動,施琅一路過來,聽到的都是百姓們發自肺腑的歌頌和感謝,其中尤以商人們最是感激。因為若是太平軍佔了天津,他們這些商人很可能傾家蕩產有關太平軍在江南的“暴行”已經傳遍北地,以致北方士紳商賈都對太平軍持有敵意。
戰前天津提督衙門和知府衙門曾大肆宣稱太平軍的“暴行”,稱太平軍連當年的流寇都不如,所過之處,如蝗蟲一般,故若是天津失守,商民人等皆無一倖免,此舉自是使得天津商民同仇敵愾。
現在天津終於守住,商民人等當然都有一種死裡逃生之感,連帶著對守衛天津的功臣靖海將軍施琅自是無比感激和崇敬。
施琅一路過來,表現得頗是親民,姚啟聖也沒有一點知府架子,讓百姓們更是誇讚。
約摸半個時辰後,施琅準備回衙署時,姚啟聖終於將擔心的事情說了,他道:“提督大人,賊寇水師雖敗,但恐會捲土重來,提督大人不可不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