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取捨(第1/3 頁)
又一日早朝,聖人當眾誇讚淮瑾此前江南道糧荒一案辦得好,頗有些抬舉他的意思。近幾日更是接連宿在了長平宮。
澄盈公主的伴讀人選已經確定,一位是孟平山的孫女孟玄暉,今年七歲,已熟讀《千字文》。孟平山是孟鶴山的哥哥,如今正在尚書省任尚書左丞。另一位則是翰林學士曾學英的重孫女曾禕。孟淑妃很滿意兩位伴讀,更盼著孟玄暉能常常入宮代家人陪伴她,因而對著聖人也和顏悅色了幾天。
這一日,秦貴妃在宮中設荔枝宴,遍邀都中命婦主母娘子們。聽聞孟淑妃也出席之後,那些人揣度著聖人意思,竟都帶了自家適齡的小娘子入宮赴宴,想來是存了叫孟淑妃相看的意思。
前些日子孟淑妃就召了母親張氏入宮。張氏年少與孟鶴山成親,婚後雖只育有兩女,但二人琴瑟和鳴,不曾有過什麼爭吵。孟鶴山也未曾納妾,夫婦二人攜手至今,故而張氏雖年近五十,卻保養得宜,身康體健。
“母親,瑾兒的親事都耽誤到了如今了,”孟淑妃滿目愁容,蘇英遣走了內殿伺候的宮人,“鄭王已經大婚,可聖人還是沒有給瑾兒賜婚的意思。”孟淑妃近來尤其著急此事。“想當初鄭王十六歲便定了親,只是范家寵愛女兒,想多留女兒兩年,因此約好鄭王殿下十八歲迎娶范家女。後來又遇上了東湖水利一事,耽擱了大半年,十九歲方才成親。咱們可不能讓瑾兒也重蹈覆轍。瑾兒如今已經十七歲,馬上就十八了,我這做母親的可真真是急壞了。雖說也有不少人家主動拋來枝頭,可要麼是些落魄的侯門,要麼便是些小吏,實在是有些配不上。”
說來,孟家在江南雖稱得上是望族,但在雲都卻根基不深。孟家兩兄弟中只孟家大哥孟平山在官場上略為順遂,他為人和善大方,性情敦厚,同僚有事找他幫忙都是無有不應的。為官上勤勉有加,對上忠誠對下寬厚,說起他來都是稱讚的多,因此雲都中結交了不少好友,仕途雖不算平步青雲,但也是穩步升遷。
孟鶴山卻是幾年前才遷來雲都。他不善交際,更懶得與同僚交往應酬,下了朝便悶在家中,在弘文館做學士恐怕是他為官最高點了。若非看在他是孟淑妃的父親份上,恐怕那些同僚都不樂意搭理他。
而孟淑妃雖添了一位公主,但平日裡深居簡出,性子冷傲,既不與後宮眾人交往,也不花心思在籠絡帝心上,這一點倒是和她的父親孟鶴山如出一轍。因而云都眾人看來,聖人很少去長平宮,便是不喜孟淑妃的表現。
一個母家平平、不得帝心的妃子,和一個資質能力樣樣不如二哥的三皇子,確實不是一門值得費心去求的好親事。
張氏性子頗為軟綿,聞言也只能拉著孟淑妃的手細細勸解:“自古以來呢,為著傳宗接代、繼承財產,往往都是宗子成婚最早。鄭王殿下當初是為了拉攏范家,才同意等范家女兒兩年的,不然他也是十六歲便成了親了。咱們三殿下即將十八歲,聖人卻還沒有賜婚的意思,確實是耽誤了。”
想到這裡孟淑妃就有些不得意:“那范家祖上經營得當,到了如今範曾當家,已是潑天的富貴,又只有兩個女兒,範思語乃家中么女,嫁妝不知凡幾,鄭王即便是等了兩年卻也是得了便宜的。都中那些人原先都盯著鄭王妃的位置,見他們已成了婚才肯搭理咱們,都打量著咱們瑾兒不受寵,沒有繼承的可能,這才眼高於頂。可若是給瑾兒相看其他地方的人選,雖說也有望族,可咱們不清楚那小娘子的品性,卻是不敢貿然給瑾兒娶回來做正妻,便只能都中相看。”她說著猶為氣憤,“可我怎能不恨?若是他早早地成了婚,我兒也不至於被耽誤至今。”
張氏也很無奈:“誰說不是呢?都瞧著聖人不喜咱們三殿下,因而云都中的豪紳命婦們瞧著聖人的臉色行事,不敢貿貿然地拋來枝頭。我和你姐姐這些日子一刻不歇地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