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過了一會兒,翁同龢慢慢點著頭,向這三十八歲的康有為親切的說:〃康先生青年有為,我可以看出來,我想你也知道我這老人家可以看出來,不然你也不會一再想見我了。向朝廷推薦有為的人才,是我的責任、是我分內的事,何況知道有人才而不薦舉,是不對的。對於康先生,我自然留意。但康先生知道中國政治局面的複雜,就便以我的地位,要想辦成一些事,有許多時候,也不能正面處理,而必須以迂迴委婉的手法處理不可。我想,我會盡量在短時間內想想法子,使康先生能夠得君行道。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有一點可向康先生保證的,就是我絕不再愛惜羽毛。康先生知道我在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簾前講過書,是兩朝皇上的師傅,有點地位,可是我絕不持盈保泰,一定找機會大力推薦康先生,即使羽毛被拔掉也無所謂了。〃
翁同龢是江蘇常熟人,近四十年前,他不但考中了進士,還是進士的第一名……狀元,那時康有為還沒有出生。四十年來,他個人的地位日漸上升,可是中國的地位卻日趨下降,他內心的自責與慚愧,隨著年紀的老去,與日俱增。五年前他六十大壽,西太后賜他匾一方、聯一副、福壽字各一、三鑲玉如意一柄、銅壽佛一尊、繡蟒袍料一件、小卷八個,並即日召見。有〃汝忠實〃之諭,對他的籠絡,備極殊榮。可是,他內心裡卻自責、慚愧,認為他自己的〃忠實〃是可疑的。這麼多年來,他〃忠實〃的物件,似乎只是對西太后的私恩而已,而不是對整個國家的公益。其中海軍經費給西太后挪用修理頤和園那件事,更使他痛心疾首。那時海軍的經費是幾千萬,可是實際撥給海軍的,卻不過百分之一。那時管國家財政的,不正是他自己嗎?那時不能據理力爭也不能以進退力爭的,不正是他自己嗎?那時確定十五年之內海軍不得添置一槍一炮決策的,也不正是他自己嗎?……如今仗打敗了,他自己的誤國之罪,怎麼說也有份吧?現在,他老了,他感到在有生之年,必須要做一點贖罪的事了,為了這樣做,即使得罪了西太后,他也顧不得了。
第六章 皇帝
翁同龢進了宮,把康有為的意見,偷偷告訴了皇帝。請皇帝注意這個三十八歲的青年改革家。這時正是甲午之戰的第二年,中國打了敗仗,割了臺灣、賠了二萬萬兩銀子,皇帝在苦悶中。
皇帝從四歲登基以來,一直在皇太后威嚴的眼神下長大,二十多年來,沒有一天不感到背後那一對可怕的眼睛。小時候,他坐在皇帝寶座上,可是背後有簾子下垂,皇太后坐在簾子後面〃垂簾聽政〃,若隱若現之間,使朝臣聽她的,而不是聽皇帝的。那時候他年紀小,聽誰的,對他都一樣。他小得不能做皇帝,大他三十六歲的大姨媽,不,皇太后,主持一切。她入在簾子後面,可是命令一直在御座前面。每次上朝,他被抱上御座,兩隻靴子底就直直對準大臣的老臉,他們說的話,他全不懂,在無聊中,他只好做一項消遣,他們之中,誰在說話,他便靠住大椅背,把靴子並著對準誰,先使他自己看不見那張說話的老臉,然後靴尖互相抵住,把靴跟偷偷分開,再從靴跟的三角形空隙,去看那張說話的嘴。每一張嘴都不一樣,但每一口爛牙都一樣。他比較每一張嘴和牙,偷偷地笑。他不敢笑出聲來,大姨媽,不,皇太后就坐在身後。年紀小的時候,他常常聽到什麼〃姨指〃,後來才知道是皇太后的命令……〃懿旨〃;又常常聽到什麼〃魚指〃,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他小皇帝自己的命令……〃諭旨〃。他慢慢分辨出〃懿旨〃是真的,而〃諭旨〃卻是假的。這些旨呀旨的,他本來都不懂,而是翁師傅教的。翁師傅在他六歲依制就學時就來上課了。記得上課第一堂就是學寫翁師傅的名字……〃內閣學士翁同龢〃,好難寫啊!一個人的名字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口〃字?他想到上朝時靴子縫間的一張張嘴,他笑起來。可是,翁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