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2/4 頁)
)容易招人誤會。因為中間所敘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惟其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並信虛者為真。如王漁洋是有名的詩人,也是學者,而他有一個詩的題目叫&ldo;落鳳坡吊龐士元&rdo;〔1〕,這&ldo;落鳳坡&rdo;只有《三國演義》上有,別無根據,王漁洋卻被它鬧昏了。(二)描寫過實。寫好的人,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
而寫不好的人,又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其實這在事實上是不對的,因為一個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壞。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處;而劉備,關羽等,也不能說毫無可議,但是作者並不管它,只是任主觀方面寫去,往往成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這就是說作者所表現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寫曹操的jian,而結果倒好像是豪慡多智;要寫孔明之智,而結果倒像狡猾。‐‐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寫關雲長斬華雄一節,真是有聲有色;寫華容道上放曹操一節,則義勇之氣可掬,如見其人。後來做歷史小說的很多,如《開闢演義》,《東西漢演義》,《東西晉演義》,《前後唐演義》,《南北宋演義》,《清史演義》……都沒有一種跟得住《三國演義》。所以人都喜歡看它;將來也仍舊能保持其相當價值的。
二、《水滸傳》《水滸傳》是敘宋江等的事情,也不自羅貫中起始;因為宋江是實有其人的,為盜亦是事實,關於他的事情,從南宋以來就成社會上的傳說。宋元間有高如,李嵩等,即以水滸故事作小說;宋遺民龔聖與又作《宋江三十六人贊》;又《宣和遺事》上也有講&ldo;宋江擒方臘有功,封節度使&rdo;等說話,可見這種故事,早已傳播人口,或早有種種簡略的書本,也未可知。到後來,羅貫中薈萃諸說或小本《水滸》故事,而取捨之,便成了大部的《水滸傳》。但原本之《水滸傳》,現在已不可得,所通行的《水滸傳》有兩類:
一類是七十回的;一類是多於七十回的。多於七十回的一類是先敘洪太尉誤走妖魔,而次以百八人漸聚梁山泊,打家劫舍,後來受招安,用以破遼,平田虎,王慶,擒方臘,立了大功。最後朝廷疑忌,宋江服毒而死,終成神明。其中招安之說,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為當時社會擾亂,官兵壓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離而為盜。盜一面與官兵抗,官兵不勝,一面則擄掠人民,民間自然亦時受其騷擾;但一到外寇進來,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時候,人民因為仇視外族,便想用較勝於官兵的盜來抵抗他,所以盜又為當時所稱道了。至於宋江服毒的一層,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統一天下之後,疑忌功臣,橫行殺戮,善終的很不多,人民為對於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見,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這也就是事實上缺陷者,小說使他團圓的老例。
《水滸傳》有許多人以為是施耐庵做的。因為多於七十回的《水滸傳》就有繁的和簡的兩類,其中一類繁本的作者,題著施耐庵。然而這施耐庵恐怕倒是後來演為繁本者的託名,其實生在羅貫中之後。後人看見繁本題耐庵作,以為簡本倒是節本,便將耐庵看作更古的人,排在貫中以前去了。到清初,金聖歎又說《水滸傳》到&ldo;招安&rdo;為止是好的,以後便很壞;
又自稱得著古本,定&ldo;招安&rdo;為止是耐庵作,以後是羅貫中所續,加以痛罵。於是他把&ldo;招安&rdo;以後都刪了去,只存下前七十回‐‐這便是現在的通行本。他大概並沒有什麼古本,只是憑了自己的意見刪去的,古本云云,無非是一種&ldo;託古&rdo;的手段罷了。但文章之前後有些參差,卻確如聖嘆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