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孫敬山抬起手,重重地打了王縣令一個耳光——啪!倉房裡一聲脆響。王縣令捂著臉,雙膝顫顫地跪倒:「孫、孫大人……下官可是照實在說啊!」
孫敬山冷聲:「你有我下令調糧的手諭麼?」
王縣令搖頭。
孫敬山厲聲:「倉糧虛實,人命關天!這也不懂?分明是你縣倉歷年失查,以致倉糧短缺甚多,還胡言什麼本官下令調走了糧食!若不是本官多了個心眼,今晚過來看看,還不知會鬧出什麼斷頭的事來!」
王縣令哭喪起臉:「府臺大人!您要打下官的臉,儘管打,可下官要說的,還是實話!下官記得,您把那三千三百石陳年官米調走的時候,對下官說過,來年開春,定給我補上!……對對,您當時是這麼說的!老天爺可以作證!」
孫敬山突然笑起來,將王縣令一扶:「起來,起來,本官是來考考你的!——本府臺今晚來此,就是來告訴你,那借走的三千三百石糧食,給你送來了!」
王縣令愕然:「送來了?在哪?」孫敬山雙掌一拍,倉門大開。
王縣令往外一看,吃了一驚:外頭停滿了裝著糧食的大車!
孫敬山沉下臉:「記住,皇上耕籍大典過後,按著老規矩,倉裡的存糧要驗數奏報朝廷。」
王縣令:「下官知道這規矩,所以早早就盤庫了。」
孫敬山眼神一逼:「還記得三年前,浙江有個叫盧焯的巡撫麼?」
王縣令:「記得!盧大人不是被刑部畫了丟魂勾了麼?」
孫敬山壓低聲音:「風水轉了!他又回浙江當巡撫來了!」
王縣令:「盧大人官復原職,這可是好事哇!」
孫敬山:「當然是好事!不過,盧大人可是個六親不認的主!過些日子,要是盧大人前來錢塘縣查倉驗數,不可再提那借糧的事,聽明白了麼?」
王縣令:「下官明白!無論巡臺大人怎麼盤問,就是給下官吃耳光,下官也不說!」
21.蜿蜒的運河。日。
一河春水浩浩蕩蕩。岸上柳樹染綠,柳縫間帆影片片。
22.養心殿膳房。日。
紅柱上貼著一個斗方大字:「儉」。傳膳的太監1!;流不息。
乾隆坐在膳桌前用膳,聽著張廷玉說著什麼,突然一喜,放下銀筷,笑道:「這麼說,春三月的吉亥日,是個晴天?」
張廷玉:「微臣已詢問過大象官,吉亥日定有紅日高照廣『」紅日高照!這話說得好!「乾隆高興地站起身,背著手,在長長的膳桌前繞走著,邊走邊說,」春三月吉亥之日在先農壇舉行耕籍大典,是皇阿瑪世宗爺所定。
朕記得,雍正二年,籍田長出了嘉禾,一莖三穗,兩年後,又出了九穗之禾,皇阿瑪看了高興,寫下十個大字:「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皇阿瑪還說,做皇上的每年下到田裡耕作一回,可知稼艱難,可察地力肥蹺,可觀天時晴雨。故此,皇阿瑪自雍正五年起,就作了定議:順天府尹,在省督撫及所屬府、州、縣、衛,各立農壇籍田。」忽想起什麼,對著張廷玉道,「對了,皇阿瑪親耕之時唱頌的《三十六禾詞》,你可會唱全?」
張廷玉:「《三十六禾詞》乃雍正二年修訂,共有三十六句,老臣怕是不太唱得全了。」
乾隆:「你聽著,是不是這樣唱的——」乾隆仰臉想了一會詞兒,忽發奇思,笑著取過一隻金碗,拿起一支銀筷,當做樂器,丁冬地敲了起來,對站在膳桌旁的太監們道:「你們都過來,給朕伴樂!」
太監們難得見到皇上這麼高興,樂了,一擁而上,取筷在手,合了皇上的節拍,敲響了膳桌上大大小小的碗碟。
頓時,膳房裡樂聲悅耳,一片喜氣。乾隆興致勃勃地唱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