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4/4 頁)
,毫無作為,不像一支能征善戰的御林軍的作風,讓人唏噓難過。而實際情況卻是我與郭將軍已經兵分兩路,曲折前進,迂迴展轉,但見漫山遍野好兒男,不畏艱險肯登攀,出手相助無怨言,血肉模糊天可鑑。
哪裡有廢墟,哪裡有我們的身影;哪裡有我們的身影,背後必然有跟隨我們的當地的健而無疾的百姓,他們比我們更加熟悉地形和掌握路況,他們既是嚮導,又是“志願者”,我們只是恰好施展救死扶傷的本領,順便拿出自己的力量來救援平民百姓的“搜救隊”。力量這麼大,世界無限好,哪怕這只是一種設想,也會讓眾人群情激昂,堅持不懈,堅持就是勝利,在廣大百姓面前,我們的立即出動並及時出現是一種振奮民心的舉動,是一種蒙受浩蕩皇恩的感動,這份感動勢必要轉化為行之有效的實際行動才會贏得尊重。
我覺得如果再沒有實事求是驚天動地的實際行動,我們這支大軍儼然已經喪失了救人救難的初衷,完全像在演戲,完全不知所措,連拿手好戲都拿不出手,連鍛鍊隊伍都算不得,保不齊結局下場的會怎樣如何。
什麼是實事求是驚天動地的實際行動?想必朝廷上下宮殿之上廣大官員認為這次我朝史無前例絕無僅有的派遣駐紮京師的精銳軍隊前去賑災救濟已經是光明磊落的實際行動。而受災百姓的期望顯然不止於此,他們認為天災面前朝廷救援理所當然,平民百姓既然認為這是一種天經地義的事情,勢必追求一個都不能少的結果和卓有成效的效果,猶如藥到病除,這麼神奇,好比妙手回春這麼無敵。
還好,這次朝廷內部表現出了空前的比較團結,文沒恬武不嬉,皇上近來比較聖明,皇后一直比較安靜,年幼的太子酷似比較純真,妃嬪儼然比較沉默,宦官假裝比較通曉視聽,武林豪傑疏於撒野,從而使得我們大軍的給養和救災的物品得以源源不斷地從四面八方匯聚補充。當然,這期間也有一個等待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久經考驗的大軍而言只是等待,對於災民而言卻是煎熬,也是焦急,憂心如焚。
伴隨著地動的發生,巴蜀出現了時而湧入時而湧出的人流這一奇怪的社會現象。湧出的必然是驚慌失措的倖存者,湧入的那些很顯然多是居心不良欲圖謀不軌,趁火打劫,撈取不義之財者,這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實反映。
郭將軍與我在帳幕之內慎重談起此事,說:讓他們來無影去無蹤,有來無回,誅而殺之,豈不快慰民心?
我思量再三,爽快地否定郭將軍的趕盡殺絕,痛快地說:此計謀恐怕有不妥之處,我以為不如捕而用之!
郭將軍將計就計,與我一拍即合,合二為一。誘捕行動,伺機而動,好比甕中捉鱉,猶如探囊取物。之後我們的救援隊伍便開始一天天發展壯大,大無畏。
一天天對我們的救援隊伍來說,算是好事,可是對於巴蜀的百姓來講這一天天可是度日如年。這倒不是說,死人了讓他們很是難過,難以擺脫,其實是我低估了這裡勞苦百姓的心理承受力。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如果事態無法控制了,那就是瀆職,可是這裡的地方官員似乎天天在瀆職,如果換作皇上親自坐鎮指揮,那這裡的父母官估計能被問斬一百遍,倘若他不被皇上殺死,也會被皇上的金口玉言給嚇個半死。當地父母官除了等待朝廷救援,他們似乎無計可施,束手無策,無可奈何,搖頭嘆息。然而僅有的幾個清官也只是兩袖清風,一塵不染,聊勝於無。
這裡的百姓看重的是家園是故土,看輕的是生死是病殘,往昔那些烽火連天的日子,哀鴻遍野的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