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5 頁)
如風。
整個套路打下來,那真是拳腳剛勁,力大千斤,吐納綿長,氣息渾厚。
內行人如在此時看到了,就知其已得其中jīng義。
打完了拳,微微喘幾口氣,他抓起一塊掛於竹竿上的一厚厚藍sè布巾,擦拭乾淨身上的汗水,已是天sè微明。
柳義想了想,看看還有些時間,就返回屋中,拿出來一杆丈餘大長槍,接下來,就在院子裡面練起了當今大津武術界很少有人能見識到的不傳絕技——內家“游龍十三槍法”。
其實,這個槍法並非傳自祖上,而是由他讀書時的啟蒙老師“孟夫子”所傳授。
據稱,內家槍法在大津國的傳承並不多,使用者多為軍中的大將,在世俗的戰場上運用,那可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封妻萌子的絕學。
聽說“孟夫子”也是年輕時得自於一南郡的大儒,對柳義那可是又看面相、又進行試探,在整整考察了五年之後,於他十二歲時,才肯教給他的。
槍桿的木材是大津國北方所特有的白蠟樹,柳義這邊的南方地區沒有生長。從外表看,槍身筆直如切,槍把粗如鴨蛋,槍頭粗如鴨蛋黃,表面泛出青光,連一點疤節都沒有,槍頭不比槍把細多少。
整根槍桿沉重密實,又長又沉,常人兩隻手端平都難,很不好使,如發力一抖,杆身“呼呼”直顫,雖然振幅不算大、但持久。按“孟夫子”的說法,這根槍桿對於一般的武師來說都是比較難找的,就是他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得到。因為,這得要有專門的人員,按照實戰要求,根據一定的選種、擇地、種植、護理等秘法來培養出來的。
從白蠟樹苗只有一米高時就開始修剪,只保留樹頂幾片葉子,不允許長任何側枝,為的是限制其生長速度,並使樹幹筆直。
而且更為誇張的是,還要一天十二個時辰時時關照,為之澆上藥水,不能讓其長蟲,否則一受蟲害就留下疤了。
同時,它們還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能種得太密,以至光照不好,樹木就會彎曲,那就變廢材了。
如此下來,一片符合要求的向陽之地,根據秘術種上一百根,二、三十年關心下來,能成十根就很不錯。
只見柳義站在院中,雙手抓住槍把,重重複復地做起了了三個基本動作——“攔、拿、扎”,這也是他每天晨練的必修課程,因為“游龍十三槍法”其他的種種玄妙動作和招式都可以從中演化。
柳義揮汗如雨,心無旁騖,待這三個基本動作足足重複了上千遍,他又在院中練起了“大槍樁”——
手臂向前伸開,右手抓住槍把,把丈長的杆子端平,身體如雕塑一般一動不動地站定。
不久,“哆!……哆!……哆!……”,柳義全身的關節、骨骼竟然微微抖動,奇妙地和白蠟杆大槍抖動的頻率同步,人槍合一即槍和人渾然抖成一體,這一端整整又是半個多時辰,直到腰痠背痛,四肢麻木,他才停了下來。
“孟夫子”常常捋著鬍子,滿臉自豪地對他說:
要練過“大槍樁”,才能聽懂自己的槍,槍和人才能互相感應,一摸槍桿習練者就知道槍想幹什麼,任何加在槍頭上的一點小小的力量都能清晰地感覺到。這就是所謂的“聽勁”!
………【第三章:孟夫子】………
據“孟夫子”說:他的師父,也就是那大儒,能一邊騎著快速賓士的駿馬,一邊飛快地舞動大槍,疾如閃電,瞬間刺出,點死石灰牆上的一隻蒼蠅,而更讓人驚歎的是,那些石灰上面居然連一點點的痕跡都沒有留下,可見其聽勁之好,槍法之高。
而“孟夫子”他自己只須運用內勁,槍頭一點,無論是一般民房青磚牆角的小磚或者是州城城牆牆角上的大磚,想卸下那塊就卸下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