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部分(第4/5 頁)
三倍多?難道麵食如此難吃?
還真難吃。
原因就是脫殼技術。麥因脫殼技術不行,裡面有許多麥麩。所以在宋朝米比麥貴得多。麥如此,就不要說高梁小米了。
至於豆類倒不存在這個問題。它在中國當食物的歷史更古老,幾乎與高梁一樣的古老,至於麥與稻米都是後來才出現的。不過天天吃黃豆,也不用天天吃黃豆了,就是天天吃紅薯,也會讓人吃反胃的。
然而宋九自有底氣。
那就是稻。
要感謝架空小說,讓他無意中看到東北水稻的歷史,那就是從倭國那麼引進過來的耐寒稻種,這才揭開了東北農業的新天地。
以前去了遼東。回到宋朝後,宋九看也看到了,聽也聽到了,便在心中構想東北的種種治理情況。
當然,在那種情況下只是想一想,不能說出來,否則會讓人感到很可笑的。
比如民族問題,宋九提出的便是相互通親,融合。平等,尊重。
漢人也不高高在上,然而也不準番人凌駕於漢人之上,特別有懲於史上同治回亂。宋九又提出了對待宗教以及民族信仰與風俗習慣,可以去影響,但不可以去侮辱。實際往後去,漢人情況很慘的。一次又一次被異族屠殺……然而顧全大局,不能將另一個時空漢人的歷史代入到這時候來。只是宋九在中書裡提議。甚至讓趙恆公開頒發露草,向天下申明,不管什麼宗教,朝廷都可以尊重之,但有幾條,一不得謀反,二不得魚肉百姓,三不得拜祭邪神邪鬼,特別一些蠻族與番族殺人祭鬼神,四就是不能傳揚帶攻擊性的教義,特別是什麼“聖戰”之類的,不管什麼宗教,皆不得在宋朝出現。
然後又露草,若是不違反這四條前提,不觸犯大宋律法情況下,因岐視對方而產生糾紛,無論什麼種族,一律追究岐視者的責任。
正是因為這道詔書,西北在迅速融合中,幾乎可以與南北朝的北周速度相比。
只是秦州番人因為朝廷力量還沒有達到西側與河州哪裡,依然貴種(指看重個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種族,在宋朝有兩個種族因仰慕漢人而出現借種現象,一是倭人,二就是秦州番,主要原因在史上秦州蕃人與宋朝沒有太大的矛盾,而且他們血脈中帶的漢人比例比較多,大多數是漢人蕃化,因此對漢人不是很排斥)。
其次便是眼前的作物,來自倭國的水稻。
當時想到了,可是水稻與麥粟不同的,它是一種高產作物,宋九隻是想一想,並沒有將水稻傳播給遼東,害怕因此使遼國進一步強大。
直到去年大淩河一戰結束後,宋九才讓一些海商去倭國,帶來許多優質稻種。
並且又聘請了一些有經驗的河北百姓過來,同時各個屯田因為許多兵士多是農民出身,平時也耕作,於是在遼東各州府成立一些試驗點,漢人耕種,讓遼東百姓觀看學習。
來到宋朝久了,宋九有時候都自動遺忘掉前世那種高產。
遼東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先進的耕種方式,幾乎所有試驗點裡的莊稼都在瘋狂地生長著,特別是水稻。
宋九讓小吏認真丈量田畝,然後下令收割。
來觀看的人不少,有王曙與東陽府諸官員,還有更多的當地百姓。
這種稻子自開始結穗起,就起來許多百姓的注意。
都在好奇它的產量。
它僅是試驗田,在深沈州這裡只有兩百畝,但收割的人多,甚至看熱的百姓也過來幫忙,第一天收割完畢,第二天曬乾,第三天就將稻穀打下來了。
然後稱重量,居然達到一畝近四石半的高產。
“東北可定了,”王曙說道。
這個重量還不是標準重量,要繼續曬去水份,還要揚去稗子雜粒與灰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