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上層階·級,他們的不作為給這個社會帶來了慘痛的後果。
朱由崧突然產生了太祖朱元嶂的那種思想,商不應入朝為官,應壓制,不然會對最為社·會竭澤而漁,致使民不了生,普通百姓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財富被壓榨一空。
或許今後自己掌了權更應該像太祖一樣大殺四方,殺盡一切貪官汙吏,還有重新拾起嚴酷的律法——連坐法。一人貪殺全家,殺得貪官喪膽。
就是因為利益,朝臣黨爭,置民於不顧,為了權力又參雜了皇室承襲,一切皆是欲·望作祟。
朱由崧的心裡千思百轉,天災雖然可怕,可人心更勝之。欲·望是社·會前進的動力,卻也是毀滅的根源,如不節制必然導致社·會體制的徹底崩潰。
 ;。。。 ; ;
第40章 百姓苦
王宮望京門,是洛陽福王府的正大門,處在察院街。街對面是府文廟,事實上府文廟的早年稱呼是孔廟,為祭祀孔子而建立的場所。相對於關帝廟、岳飛廟的武廟而言剛好文武對稱。
現在府文廟已然與府學合併在一起,府學的讀書人稱之為生員,也就是普通百姓口中的秀才。
午後三時,朱由崧領著葉勝和莊木頭兩大跟班,他們手裡各拎了兩個籃子,表面上用布遮住。剛出了王宮大門,三角眼王建義就從身後溜了過來。
“咦,王秀才,你怎麼也跑出來了?”
朱由崧頗為訝異,要知道府衙接待宴結束後,自個一家子進王宮才過去二個時辰啊,他可是朱常洵的左臂右膀,很多事都需要處理怎麼會有空閒呢?
“嘿嘿,少爺,王宮有老管家在,事都交待了,也就沒我什麼事了。”
王建義搐了一下嘴角,訕訕回了一聲。朱由崧算是明白了,這傢伙被福王身邊的老太監給奪權了,也難怪他會跑出來。
“那就一起吧!”
朱由崧也沒多話,四人向延著察院街向右側方向行去,只要行進到街道的盡頭轉個彎就可繞過了府文廟,前邊就是洛陽的養濟院,因此離王宮也不遠,朱由崧就不想再坐轎。
養濟院也就是後世的福利院,收容孤寡老人、幼子殘童以及活不過去的難民。
歷史上最早的養老院在夏朝就已經出現了雛形,當時還是奴隸社會。據《禮記·王制》記載:“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這裡提到的“序”與“學”,就是夏殷時代養老的最初機構,也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職能。
到了唐代出現了“悲田院”,設在長安,是專門收養貧窮沒有依靠的老年乞丐。這時才算正式形成養老院制度,由佛教寺院負責具體管理。
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有東福田院和西福田院,專門收養孤獨有病的老年乞丐。到宋英宗年間又增設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養老的福田院正式脫離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給銀兩。
元朝於公元1271年下令,各路(相當於目前的地級市)要設立濟眾院,收養鰥寡孤獨、殘疾不能自養的老人,供給一定糧食和柴薪,當眾發放,不得貪佔。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詔令各府縣設立養老院。
據《明史·食貨一》初,太祖設養濟院收無告者,月給糧。設漏澤園葬貧民。天下府州縣立義冢。又行養老之政,民年至八十者賜爵。復下詔優恤遭難兵民。
也就是說貧民沒錢買地葬身,國家給地。遇水災旱災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國家給田每人15畝耕種,給牛和農具。老人八十歲以上的,國家賜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國家養老。
《宛署雜記》載“每名口月給太倉米三鬥,歲給甲字型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