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開始之際,甚至已有黑人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務卿!
就馬丁·路德·金個人而言,他不但在生前獲諾貝爾和平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而且他的生日早被確立為法定全國假日,這在從國父到各界名人的行列中也極其罕見。最主要的是,他也同甘地一樣,不但成了他本國良知的代表,還成了人類良知的代表。而這一切所證明的,恰恰是同樣個子矮小、其貌不揚的馬丁·路德·金的精神力量之強大,恰恰是他和甘地、曼德拉等所代表的非暴力抵抗的精神力量之強大。而這種精神,往近處可以追溯到托爾斯泰和雨果,往遠處可以追溯到人文主義的許多偉大思想家,究其本源,還可以追溯到各大文明的創始性人物耶穌、蘇格拉底、佛陀和孔子。當然,我們已經看到,就馬丁·路德·金來說,他的這種精神之強大,是來源於他的基督教信仰。但他認為基督福音不是個人精神的福利獎券,而是社會公義的實踐要求。但在爭取社會正義的鬥爭中,他認為“愛心是我們惟一的武器”。他說:“‘愛你的敵人’……是指聖經希臘文的agape(聖愛),是無視敵友親疏、仿效上帝的無私博愛。”這種愛有一種最根本的神學肯定作為存在基礎,即“上帝就是愛”。
正因為如此,他可以強大到不在乎勝利與否的地步──他領導的運動參加者要遵守的“非暴力十誡”中有一條是“要爭取正義與和解,而不是爭取勝利”。這令人想起林肯的名言:“我關心的不是事情能否成功,而是事情是否正當。”
也正因為如此,他可以強大到視“受苦”為“救贖”,甘願自己流血犧牲的地步──他說:“要爭取自由,必須付出流血的代價,而流的血必須是我們的鮮血……無辜受苦是有救贖力量的,它可以取代欺壓者與受壓者雙方苦毒怨恨的悲劇結局。”這更令人想起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難。
這種來自信仰的精神之強大,在馬丁·路德·金爭取社會正義的鬥爭中,就表現為一種道義上的強大或道德上的自強。為他在複雜的處境、艱難的鬥爭和內心的矛盾中提供了堅如磐石的基礎的,正是這種道德自強的力量。這種力量對於任何爭取社會正義的鬥爭來說,是經費的或經濟的、武器的或武力的力量都不可比擬的。
馬丁·路德·金已經去世33年了。但是,這本書所提供的他的言行,對於當今的世界來說,不是仍值得思索嗎?這些言行所樹立的崇高榜樣,對於當今的人類來說,不是仍值得效法嗎?
作品相關 馬丁·路德·金(湊字數日後刪
一、有關美國黑人的背景資料
1774年,美國的建國者們把奴隸納入不予進口的商品之列,並直到1783年才廢除了奴隸貿易。除兩個州外奴隸制被完全廢除──南卡羅來納州和佐治亞州──他們因懼怕經濟受損而堅決反對。所有北方各州都已早早地廢除了奴隸制──最晚一個是1804年的新澤西州。然而南方堅持1845年後加入聯盟的新州可以保持奴隸制。
從1830年後,在北方就有一個堅定,但卻不那麼有效的聲音在要求全面廢除奴隸制。隨後,1861年,11個南方州成立南部邦聯,脫離主張廢奴的美利堅合眾國。南方和北方間的南北戰爭隨之爆發。經過四年的鬥爭和超過50萬人的死亡後,北方獲得勝利。《解放宣言》透過了,奴隸終於獲得了自由。
但那只是就理論而言。戰爭已過了一百多年,南方諸州仍抵制為爭取給予黑人平等機會而進行的全國性的努力。南方的白人指責黑人導致了戰爭、失敗和貧窮。他們的領袖試圖保持其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遺產”。而黑人則沒有土地,受不到教育,沒有絲毫改善的可能。
1865年4月林肯總統的不幸遇刺意味著失去了以新模式重建南方的機會。舊的南方領導人沒有被排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