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四)白駒過隙(第1/5 頁)
“嗶!”
“砰砰砰——”
永昌二年,在大明宗藩體系諸國幾乎承平治世的時候,歐洲卻打的不可開交。
歐洲的戰爭,從乾聖十七年開始就沒有一刻消停。
乾聖十八年,歐洲各國對路易十四入侵神聖羅馬帝國的舉動大為震驚。
由於深怕法國下一個目標會是自己,因此各國很快便站隊擁有西班牙和神聖羅馬這兩個國家的哈布斯堡王室的一方。
只是三國的戰爭態勢並不如東方戰場一樣酣暢淋漓,而是以漫長的圍攻為主。
因此,直到乾聖十九年三月,三國在戰場上的局勢都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
這樣的僵持,直到同年四月神聖羅馬帝國的利奧波德一世和荷蘭締結了《維也納條約》而被打破。
荷蘭加入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陣營,並宣明要共同對抗“太陽王”路易十四對歐洲的擴張,號召大明與齊國督促法國,恢復天啟三十五年(1655)的《維也納和約》。
然而,等訊息傳到大明的時候已經是十月了,此時的大明正在忙著朱慈燃的葬禮,以及朱和垠即位的一系列事情,因此沒空理會。
在其後一年半的時間裡,葡萄牙、丹麥兩國也相繼加入陣營,由此組成了反法大同盟。
大同盟的結成,以及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的頑強讓法國速戰取勝的計劃遇到阻礙。
法國在沒有持久作戰準備的情況下,將這場戰爭整整打了五年,而這其中,丹麥的加入讓法國的處境雪上加霜。
讓路易十四慶幸的是,由於英國內戰打成了持久戰,因此英國不能站在海峽對岸渾水摸魚。
不然以他對英國佬的瞭解,那群傢伙絕對不會放過這樣的一個趁火打劫的機會。
可以說,英國這個攪屎棍的內亂,讓這場戰爭的烈度加強了一些,因為法國不用擔心被英國從海上背刺。
因此,原本以持久戰為主,以圍攻較多的大同盟戰爭徹底發生了改變。
由於法軍名將杜倫尼和大孔代已經一死一隱,因此這次戰爭中法國軍隊的統帥是盧森堡公爵和卡提尼特元帥。
他們是優秀的軍人,但卻不是一流的將領。
他們率領大軍強行攻城,穿插到敵軍身後進行野戰。
面對多國夾擊,他們選擇了最簡單直接也是最耗費錢財的打法。
從乾聖十九年冬月開始,他們在後方練兵十萬,並讓路易十四向齊國採購了足夠裝備十萬軍隊的武器裝備,試圖以數量來突破多國夾擊。
這些人的裝備花費了同年法國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而齊國也將法國採購軍火的訊息透過各國的本國商人散播出去。
得知訊息的各國紛紛向齊國下單採購武器,同時在後方練兵。
就這樣,僅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齊國就收到了價值七百二十三萬兩銀子的武器訂單。
永昌元年二月,為了打擊荷蘭、英國共同執政者的威廉,路易十四毅然決然派出了海軍和五萬軍隊去英格蘭幫助英王詹姆士二世復位。
四月,英國和荷蘭海軍與法軍在比奇角海域遭遇,雙方爆發海戰,齊國木質商船將足夠裝備兩萬人的軍火送抵敦刻爾克。
幾天後,英荷聯合艦隊被法國艦隊擊敗,法國軍隊五萬軍隊勢如破竹的登陸多弗爾港口。
同一天,路易十四派人給詹姆士二世送去信件,提出助其復位,但條件是復位後的詹姆士二世需要幫助法國牽制丹麥和荷蘭。
面對這個誘惑,已經被威廉壓制到疲憊的詹姆士二世選擇毫不猶豫的答應。
五天後,英法的八萬聯軍以一南一北的態勢攻向倫敦,威廉則是固守本陣,在擊退了詹姆士率領的三萬王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