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章 曹黨之“捷”(第1/3 頁)
對於這種行為,韓兆本身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這要放在他沒有付出重大代價的前提之下。
先前為了培養劉成清,這位同樣算得上年輕有為的讀書人,已經放棄了調回京都的大好前途。
現如今,劉成清馬上就要殿試了,怎能不辭而別?
韓兆自然是有些生氣的。
可劉成清沒辦法,那時還不善言辭的少年,只是通讀儒家典籍,認為百善孝為先。
與入朝為官相比,眼下的事情明顯更為重要。
而這也是二人產生隔閡的開端。
雖說透過會試的劉成清已經獲得了入朝為官的機會,但未經殿試,便註定不會得到重用。
更何況,劉成清本就出身低位。
在朝中大員的視線中,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將能夠逆天改命的機會,當做耳旁風……
這無疑更是觸怒了費心盡力的恩師韓兆。
讀書人調離了楂榮縣,去到京都禮部,做了一個小小的清吏司主事。
照理來說,這與先前的外地縣學教諭相比,應該算是足足升了兩品。
但在京城臨安這個達官貴人猶如過江之鯽的大地方,身為清水衙門的禮部,下面清吏司的一個小小主事,屬實算得上是一個冷板凳。
大機率,在從今往後的幾十年裡,韓兆這個被朝廷放棄了的落魄官員,就會如料想的那般,在京都這個柴米油鹽的價格都十分昂貴的富饒地方,過上勉強湊合的生活,一直熬到退休了。
可是……
命運的齒輪又開始轉動了!
二年冬,景升文皇帝朱恆,猝然駕崩。
一直以來,經文皇帝之手策劃,並長期實行的“與民休息”政策,最終被身為內閣之首的文華殿大學士,閣老曹有望詭辯推翻。
後來,在一眾皇子對於皇位的明爭暗奪之下,這位帝國的股肱之臣,希望能夠透過這種方式來培植一位合適的傀儡,並推舉其走上帝位。
而由此一來,朝堂之上瞪時人心惶惶。
身為太子少保的文華殿大學士曹有望,經營官場多年。除去了戶部和兵部以外,其餘的四部之中,他都曾有過任職經歷,因而黨羽十分豐富。
群龍無首之際,曹有望的身邊自然也就圍上了很多的“賭徒”,不少人都想要用壓上一條性命去殊死一搏,以求換取一個光宗耀祖的錦繡前程。
因而一時之間,整個京都的官場環境,大為變化。
野史記載:囂張之徒紅紫輩,殿上公卿盡俯首。
可想而知,那時的曹有望,聲勢已經到了何種的誇張地步。
而作為曾經的禮部尚書的閣老大人,因此自然也就將整個禮部,給納入進了自己的核心勢力範圍之中。
禮部下屬的四個清吏司,從郎中到主事,大量的官員都淪為了閣老曹有望的馬前卒。
這些天底下嘴皮子最為厲害的讀書人,喊著一口一個的“大道之行”,文縐縐的,意圖將主觀上的“與民休息”政策,給徹底的拖到泥溝裡,從而敲打那位即將繼位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景孝皇帝:朱啟。
而那時候的韓兆,身為處在整個事件漩渦中心的禮部清吏司主事之一,雖說只是一個清水衙門上的冷板凳,但他只要願意參與到此次的事件之中來,甚至連站隊都不需要,只是寫上兩篇模稜兩可的議論文章遞上去,想來升官也只在曹有望的一念之間。
然而……
韓兆並沒有那麼做。
在景孝皇帝繼位後,為先皇守靈的這段時間裡,這位有著自己原則的讀書人,沒有寫過一篇錦繡文章,也沒有在朝堂上說過一句附和曹黨的話。
在他的眼中,先皇治下的大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