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晉楚鄢陵之戰(8)(第1/3 頁)
晉國下軍將韓厥在晉軍取得戰場主動權時,突然發現了正在戰場奮力衝殺欲突圍的鄭國國君鄭成公
他的手下都很激動,如果能夠俘虜鄭國國君,那是多大的戰功啊。於是,紛紛對韓厥提議向鄭成公那邊殺去。
但韓厥搖搖頭,對大家道:“這種得罪一國國君的事還是別做了,人家堂堂一國國君被我們這樣當大夫的人抓了,那實在是太丟臉了。”
於是,韓厥就放過了鄭成公。
鄭成公突出了重圍,還沒喘過氣來,迎面又碰上了晉國新軍佐郤至。
郤至的手下也紛紛建議郤至擒拿住鄭成公,但郤至不幹,理由與韓厥的一樣,不要去做令一國國君難堪的事。
郤至提出置重兵於中軍全力擊潰楚軍中軍的戰術,最終取得了勝利。他除了自己個人非常勇敢外,還牢牢守著戰場上的禮節:
見到了國君,哪怕是敵人的國君,也要表示尊敬。
他真的在戰場上遇見了楚共王。
當時楚共王已經眼睛受了重傷,郤至引軍趕到。見是楚王,郤至居然跳下車步行向前,並且摘下自己的頭盔,向楚共王低一低頭。
然後,再跳上車。又再跳下,摘下自己的頭盔,再次向楚共王低一低頭。
郤至跳上跳下,並向楚共王連續低頭三次,讓楚共王非常感慨:這位晉軍將領的風度非同凡響。
在春秋時期,士大夫的性命可能比不上他的風度和氣節重要。楚共王所說的風度,正是郤至堅持了一種禮節,即臣子面見君主時應保持的禮節。
按照周禮,臣子見君主,哪怕不是自己國家的君主,也要表示尊重。如果是在戰場上,那就要躬身行禮。
如果在車上,要下車;如果有兵器,要放下兵器;如果戴著帽子,要除去帽子;還要躬身行禮。
但由於此時是在戰場上,郤至全身披掛,無法躬身,便只好脫盔下車行禮。
楚共王感慨之下,令人送了一把上好的弓給郤至,並囑咐要關心一下這位敵軍將領是否受了傷。
郤至沒有接受楚共王送的弓,但對楚共王表達了感謝之情:“謝謝國君的關心,外臣郤至,能夠在戰場上與國君對陣,那是外臣的榮幸。
但現在兩國交戰,外臣不敢接受國君的禮物,也不能當面向國君致謝,只能請使者您代受了。”
說罷,郤至向使者行禮三次。
然後,郤至轉身上車,繼續投入戰鬥。
在戰場上,郤至是一位勇猛的將軍。晉楚鄢陵一戰,郤至身著紅色盔甲,勇敢衝鋒,所向披靡,成為當時戰場上最耀眼的將星。
當時,晉厲公可不像楚共王那樣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這是楚國國君與晉國國君最大的區別,貌似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未見晉國國君在戰場上冒矢衝鋒的模樣。
楚國國君則往往身先士卒衝在第一線,這也是楚軍強悍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人讀這段歷史會有些遺憾,其實楚軍不應該敗的。
但楚軍就是敗了,戰場上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不存在應該不應該,只有一個客觀存在的結果。
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場戰役。
首先,這是一場實力上講是勢均力敵的戰役。晉楚軍力相差無幾,雙方都出動了國君以及全部主力部隊。
兩國軍隊都以驍勇善戰聞名諸侯,如果兵對兵車對車的對陣作戰,誰也佔不到便宜。
第二,這是一場無法載入史冊的普通戰役。兩軍都沒有名將坐鎮,都沒有什麼多少謀劃。
楚軍是嚴格按三軍編制規規矩矩作戰,老早將楚軍的光榮傳統如先發制人、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等都忘了。
晉軍貌似有些謀略,將重兵壓在中軍,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