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2/4 頁)
1〕《青瑣高議》及《青瑣摭遺》即《青瑣高議別集》,參看本卷第108頁注〔19〕。
〔2〕《流紅記》見《青瑣高議》前集卷五。《趙飛燕外傳》,見《青瑣高議》前集卷七,&ldo;外傳&rdo;一作&ldo;別傳&rdo;。《韓魏公》,見《青瑣高議》後集卷二。《王榭》,見《青瑣高議別集》卷四。
〔3〕《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一名《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卷。日本有德富蘇峰成簣堂藏大字本《取經記》、三浦觀樹藏小字巾箱本《取經詩話》(後歸大倉喜七郎)。二者各有殘缺。一九一六年我國有影印本。《大宋宣和遺事》,簡稱《宣和遺事》,分元亨利貞四集,或前後二集。此書與《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均出宋元間,撰者未詳。
〔4〕《燈花婆婆》等十五種參看本卷第16頁注〔49〕。
〔5〕呂省元疑即呂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iddot;大事記講義》:
&ldo;宋呂中撰,中字時可,泉州晉江人。淳祐中進士,遷國子監丞,兼崇政殿說書,徙肇慶教授。&rdo;
〔6〕剽取之書當有十種這十種書大約是《續宋編年資治通鑑》、《九朝編年備要》、《錢塘遺事》、《賓退錄》、《建炎中興記》、《皇朝大事記講義》、《南燼紀聞》、《竊憤錄》、《竊憤續錄》、《林靈素傳》。
〔7〕《南燼紀聞》一卷。《竊憤錄》、《續錄》,各一卷。二書皆記述宋徽、欽二帝被擄北行之事。
〔8〕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等地安撫使,主張積極抗金。撰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
第十四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上)
第十四篇元明傳來之講史(上)
宋之說話人,於小說及講史皆多高手(名見《夢粱錄》及《武林舊事》),而不聞有著作;元代擾攘,文化淪喪,更無論矣。日本內閣文庫藏至治(一三二一‐‐一三二三)間新安虞氏刊本全相(猶今所謂繡像全圖)平話五種〔1〕,曰《武王伐紂書》,曰《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曰《秦並六國》,曰《呂后斬韓信前漢書續集》,曰《三國志》,每集各三卷(《斯文》第八編第六號,鹽谷溫《關於明的小說&ldo;三言&rdo;》),今惟《三國志》有印本(鹽谷博士影印本及商務印書館翻印本),他四種未能見。其《全相三國志平話》分為上下二欄,上欄為圖,下欄述事,以桃園結義始,孔明病歿終。而開篇亦先敘漢高祖殺戮功臣,玉皇斷獄,令韓信轉生為曹操,彭越為劉備,英布為孫權,高祖則為獻帝,立意與《五代史平話》無異。惟文筆則遠不逮,詞不達意,粗具梗概而已,如述&ldo;赤壁鏖兵&rdo;雲:
卻說武侯過江到夏口,曹操舡上高叫&ldo;吾死矣!&rdo;眾軍曰,&ldo;皆是蔣幹。&rdo;眾官亂刀銼蔣幹為萬段。曹操上舡,荒速奪路,走出江口,見四面舡上,皆為火也。見數十隻舡,上有黃蓋言曰,&ldo;斬曹賊,使天下安若太山!&rdo;曹相百官,不通水戰,眾人發箭相射。卻說曹操措手不及,四面火起,前又相射。曹操欲走,北有周瑜,南有魯肅,西有陵統甘寧,東有張昭吳苞,四面言殺。史官曰:&ldo;倘非曹公家有五帝之分,孟德不能脫。&rdo;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眾人撮曹公上馬。卻說黃昏火發,次日齋時方出,曹操回顧,尚見夏口舡上煙焰張天,本部軍無一萬。曹相望西北而走,無五里,江岸有五千軍,認得是常山趙雲,攔住,眾官一齊攻擊,曹相撞陣過去。……
至晚,到一大林。&hell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