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2 頁)
重大決策
1982年5月,我出任外交部副部長,開始主管蘇聯、東歐事務。
當時,中蘇兩國正處於嚴重的對抗局面:蘇聯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漫長的中蘇邊界線上陳兵百萬;70年代末支援越南侵略柬埔寨;又出兵入侵阿富汗。這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形成了直接威脅的態勢。
俗話說,&ldo;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rdo;。如果不計歷史舊帳,自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30年間,中蘇兩國經歷了三個&ldo;十年&rdo;:1959~1969年可以說是十年論戰;1969~1979年是十年對抗;1979~1989年是十年談判。這期間,既有冷戰又發生過熱戰。
但就在1982年初,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跡象,中蘇關係開始醞釀某種變化。
事情要從那年的3月24日說起。
那天,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來到蘇聯的中亞地區,在烏茲別克共和國首府塔什干發表了長篇講話,其中,雖然仍充滿了對中國的攻擊,但明確承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了中國對臺灣的主權,並表示願意改善對華關係,建議雙方磋商,採取一些兩國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蘇關係。
鄧小平同志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講話所傳遞的資訊。當時,中美之間有關美國售臺武器問題的會談取得了進展,&ldo;8&iddot;17&rdo;公報‐‐即中美之間三個公報中的第三個公報‐‐即將簽署。中美兩國關係的新框架可以說基本確立,著手改善中蘇關係的時機正在成熟。
我們當時的分析是,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的爭奪日趨緊張,蘇聯已感到力不從心,不得不實行戰略調整,而緩解對華關係正是其中的一個重大步驟。這在客觀上為我們調整對蘇聯政策提供了機會。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