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第1/2 頁)
隨後各國代表於1926年12月1日在倫敦正式簽字,將這一系列重要檔案統稱為。
其主要內容包括:洛迦諾會議最後議定書;德、比、法、意、英,規定德、法、比互相保證德比、德法邊界不受侵犯,遵守關於萊茵區非軍事化的規定,英意充當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間的,規定德國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糾紛,每一組締約國分別設立一個常設調解委員會處理雙方間的問題;法波、法捷間的,規定在抵禦遭受無端襲擊時互相支援。
公約保證德國與西部鄰國的邊界現狀,也就是明確規定了德國與法國和比利時等國家的邊境,這對改善法、德關係,穩定歐洲局勢有積極意義。但是公約並沒有給予德國與其東部鄰國的邊界以保證,即不約束德國向東擴張。
說白了這次談判就是一場拉攏德國抑制蘇聯的盛宴,是英國和法國賣好德國,企圖將德國的侵略禍水東引戰略的第一步。而簽訂這個公約的時候,德國事實上依舊和蘇聯暗中眉來眼去,甚至還有400多名工程師正在幫助蘇聯建造紅色政權的新式戰列艦。英國和法國的詭計還沒有開始就註定要胎死腹中。
縱然東歐局勢仍然緊張,洛迦諾公約依舊被所有人認為是1927年西歐各國關係的改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公約的簽訂,讓德國在1927年5月成為國際聯盟第六個常任會員國,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戰敗國的陰影。而且條約中明確規定,盟軍必須在1928年1月前全撤出德國西部的萊茵蘭。這一妥協讓德國即將在1928年實現領土上無外國駐軍,無疑是非常振奮人心的。
作為維持世界和平、鼓勵國際合作的首個正式機構,國聯能夠接納德國成為其成員國之一,為歐洲實現和平做出了偉大貢獻。
洛迦諾公約的簽訂,是協約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對凡爾賽體系所做的又一次較大調整。它暫時緩解了歐洲安全問題,改善了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同德國的關係,使歐洲國際關係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並為道威斯計劃的繼續實行和20年代中後期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不過這個公約對於國防軍來說可就不是一個好訊息了。裡面新加入了很多限制國防軍的內容,比如說再次重申了國防軍不能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還比如說規定德國必須限制自己在遠東地區的軍火生意,還比如說國防軍必須將2個西線邊境師改為輕步兵師,以減少法國和比利時的邊境壓力。
不過因為英國和義大利人在中間作梗,公約簽訂的結果使法國受到削弱,喪失作為戰勝國對德國的制裁權,自身安全需要英、意的保證。德國政府而非德方則是主要受益者,取得與法國平等的地位,為其恢復政治大國奠定基礎。
讓人感到惋惜的是,洛迦諾公約明顯地排除前蘇聯於局外,這讓蘇聯因為所謂的單方面&ldo;西方議和&rdo;而感到被西方所孤立。1922年前後,蘇聯人借拉帕洛條約以及一系列的秘密合作與德國修好,然而西歐現在的舉動,從表面上又把德國拉向了西歐。
不過不管怎麼說,英國和法國希望在德國人脖子上再多繫上一條鎖鏈的企圖算是完成了,一時間西歐地區晴空萬裡,戰爭似乎已經不再是威脅,人們歡欣鼓舞,經濟上的不景氣也因為這次公約簽訂有所好轉,就連美國時代週刊也在文章中高調評論:德國人不僅會造大炮,也同樣嚮往和平。
公約的簽署,讓阿卡多倍感無力,大德意志黨內部的政府派和商人聯盟最終向世界各國妥協了,他們放棄了一部分國防軍的利益,換取了自身更大的利益,雖然在表面上來看德國失去的少得到的多,可是就大德意志黨內部來看,商人和政客的勢力隱隱蓋過了忠於阿卡多一個人的國防軍軍方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