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開機造紙(第1/2 頁)
在眾人忙碌著製造竹漿的時候,朱子明自己則帶著曾忠節幾人開始組裝流水線,零件都是除錯好的,流水線的大架,傳送帶率先組裝完成,整條流水線長11米,前後各有一人操縱搖桿,在牛皮帶的傳動下,流水線順利的運轉了起來,雖然流水線雖長,可是全是木棍與粗布組成,並不需要多大力氣就能運轉。
組裝好進料口後,就是組裝滾輪組,五組滾輪組成的滾輪組也是用搖桿控制,也需要一個人不停的搖動來提供動力使滾輪組轉動。
其中齒輪默契的互相配合在訴說著機械之美,目前的一切打破了眾人有生以來的認知,原來鐵還可以這麼玩。只見他們一個個眼中迸發出了強烈的敬佩,特別是門口那雙美眸,都讓朱子明有些驕傲了。
滾輪組往後就是烘烤房,整個烘烤房裡除了兩邊的進料口和下方的廢料口其餘地方全部用耐火磚砌了起來。砌起來是因為可以最大程度的儲存熱量防止熱量外洩。要不然誰能忍著如此溫度在這裡燒鍋爐?
整個烘烤房長七米,這個距離是朱子明經過測試的,就算把一張紙完全打溼後在這個溫度下,從進口進去到出口出來,也立馬變得乾燥無比。烘烤房內部是弧形的鐵板圍繞起來的,距離流水線只有40公分的距離,熱氣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烘烤著流水線,這個烘烤效率簡直完美,就是有點費柴火,而這個時代的柴火,滿山遍野都是......
烘烤房出來就是成品的紙了,流水線最後是收集裝置,流水線末端裝配了一個圓形的捲紙筒,成品紙會一卷卷的纏繞在捲紙筒上。工人再把紙剪裁成這個時代書本的標準大小。
這個時代的書寬23厘米左右,長38厘米左右。這個步驟還需要人工切掉紙張兩邊的毛邊後,使成品紙張成為標準的38x23厘米。裁剪完成後就可以上架售賣了。
不到天黑,朱子明就已經組裝好了整條流水線了,流水線轉動起來十分的流暢,萬事俱備只差紙漿了。可是紙漿到達投料口前還需要煮十個小時。
為了趕進度,只好用晚上的時間來煮了,而煮竹漿只需要一直往鍋爐裡新增柴火就行了。所以這個步驟就算是夜裡也是能幹的。安排了五個人從今天開始就上夜班,這樣明天早上就可以開始試生產了。
一夜無話,第二天,朱子明早早的就來到了造紙車間,五個頂著黑眼圈的人還在煮著紙漿,朱子明讓他們把火熄了吃完早飯就可以回去睡覺了。
等吃完早飯,工人各就各位後,忙活了一個多星期的流水線,終於可以開始試執行了!大家都圍在一起,準備見證歷史時刻。這個車間裡,凝聚了所有人的努力與汗水。此刻,終於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隨著工人轉動起來流水線,隨著鍋爐房升溫達到要求溫度後。紙漿被工人投入進料口,順著進料口以固定量的方式均勻的鋪平在了粗布傳送帶上。
清水立刻順著粗布往下流去,流水線下方是挖好的排水槽,清水順著排水槽直接排到院子裡的下水道。
隨著傳送帶的運轉,紙漿來到了滾輪組,原本還比較鬆散的紙漿被一個比一個緊的滾輪壓制結實,從五組滾輪組出來的紙漿已經基本上排出了清水,已經和溼透了的紙沒有區別了。
在經過烘烤後紙徹底的乾燥成型,從烘烤房出來後,最後一道工序的工人小心翼翼的把紙纏繞在了捲紙筒上。
圍繞著的眾人看到紙張毫不停歇的從流水線上出來,都激動得鼓起了掌。曾文定、曾忠節、盧光時、陳文輔、崔一峰都高興合不攏嘴。這是普通的紙嗎?這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這個時代的紙有多貴?一張標準38x23的紙就賣到了一文錢一張紙!這是什麼概念,一個河岸邊的勞工一天的工資只夠買20張紙!
就算是朱子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