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5 頁)
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痺。陰陽俱病。命曰風痺。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裡。其形不久。
夫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然天地陰陽之氣。上下升降。外內出入。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皮肉筋骨。五臟六腑。外內相合。與時相應者也。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內之陰陽也。筋骨為陰。面板為陽。在外之陰陽也。病在陰之陰者。病內之五臟。故當刺陰之滎輸。病在陽之陽者。病在外之面板。故當刺陽之合。
謂六腑外合於面板。故當取腑經之合穴也。病在陽之陰者。病在外之筋骨。故當刺陰之經。謂五臟外合於筋骨。故當取陰之經也。病在陰之陽者。病在內之六腑。故當刺絡脈。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痺。蓋風者天之陽氣。痺者人之陰邪。陰陽俱病。名曰風痺。外內之相合也。有形者。
皮肉筋骨之有形。無形者。五臟六腑之氣也。病有形而不痛者。病在外之陽也。病無形而痛者。氣傷痛也。陰完陽完者。臟腑陰陽之氣不傷也。夫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動靜者。天地之體用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天地之氣交也。離中有虛。
坎中有滿。水火之相濟也。如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乃陰陽之不表不裡矣。心為陽而主火。
水為陰而居下。加以煩心。此陰勝其陽矣。陰陽外內不交。水火上下相剋。此天地陰陽之氣不調。
故其形不久。形氣之相應也。開之曰。針合天地人三才之道。此篇論人。合天地陰陽。故用針以調其不和。經中大義。當於針病之外求之。
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髒。乃髒病。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內外之相應也。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髒者。刺之半其日。髒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內難易之應也。
此論外因之病。從外而內。內因之病。從內而外。形氣外內之相應也。風寒者。外受之邪。故病形。憂恐忿怒。在內之氣。故病髒。夫外為陽。內為陰。病九日者。病發於陽。故用三之奇。
病一月者。病發於陰。故用十之偶。此以針之奇偶。應病之陰陽也。出絡血者。通地之脈道也。形先病而未入髒者。病發於陽。而未入於裡也。故刺三時而可愈矣。髒先病而形乃應者。病發於陰。而出於外也。刺之倍其日而愈矣。夫病發於陰而出於外者易愈。留於內者難已。故刺有十日者。有倍其日而刺兩日者。此一月之病在內者。
有難易之應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濃薄。其以立壽夭奈何。伯高答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伯高答曰。形充而面板緩者則壽。形充而面板急者則夭。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形充而大肉。 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