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同的明帝國曆史(下)(第2/2 頁)
攻滅之後,減輕了遼東邊患的情況下,朱由校在跟魏忠賢等人商討之後,決定縮減遼東的軍力。
而新收復的地區,則是由孫承宗作為新設立的遼瀋區總督,負責處理相應事宜,毛文龍則是擔任遼東衛的都指揮使,負責清剿遼東的女真人殘部以及穩定當地局勢。
至於盧象升以及孫傳庭兩支大軍,則是返回關內,穩定以及賑濟災情越發嚴重的陝西地區。
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原本由陝西爆發的又一輪大規模農民起義,被扼殺在萌芽之中。
高迎祥等義軍首領面對攻滅後金的精銳明軍以及盧象升、孫傳庭、楊鶴等明廷文武,在多次交戰之下,節節敗退,最終在打算從蜀道入川的失候,被新任的榆林鎮總兵賀人龍截殺。
在撲滅了第一批大規模的農民義軍之後,由於土豆、玉米等作物的大規模種植,最終讓因為小冰河時期而出現的天災所帶來的影響大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明廷的統治力度。
而由於攻滅後金,清洗東林以及部分藩王,讓朱由校在明帝國的威望提升到巔峰。
最終,本來滅亡於1644年的大明,度過了原本已經無法避免亡國之危。
而因為朱由校的功績以及發展大型水師,開放海禁,讓大明帝國同樣進入到大航海時代的功績,這一個世界的朱由校,廟號為“中祖”,意思即是中興大明的明君。
在朱由校死後,明帝國經過了百多年的發展以及對外征伐,截止到最後一次對外擴張失敗,發生於1822年7月的印度洋海戰慘敗之前,大明帝國已經是北抵東部西伯利亞-北冰洋、東至阿拉木圖、南達爪哇、西至夏威夷的大帝國。
只不過在跟英吉利聯盟、法蘭西聯合王國以及伊比利亞帝國三家大勢力爆發的印度洋海戰慘敗之後,明帝國也到達了再一次由盛轉衰的時期。
但是雖然大勝明帝國的海軍,但是在之後從陸路進攻中南半島,於緬北叢林被明軍擊潰的戰爭失敗之後,三國聯盟最終只能夠跟明帝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並且約定中南半島東部邊境到印度洋以西沿岸,為雙方勢力的分界線。
而因為這一次的互不侵犯協定的簽訂,大明帝國最終默默地舔著傷口,等待著再一次的崛起之機。
然而,當時誰都沒有想到的是,明帝國已經沒有再次崛起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