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4/5 頁)
,為****精銳。)的裝備上說得過去,其他的幾支部隊都不盡人意。
雖然這要比八路軍的裝備好百倍,但要知道八路軍是以遊擊打法為主,講究靈活機動。而老蔣領導下的國*軍喜歡打陣地戰、防禦戰,這就有兩個十分關鍵的要素:1。兵力。2。裝備。
和幾個師長、參謀長交談中王亮瞭解到****的國防動員和軍隊指揮體制上也有大的弊端。
國民黨的國防動員體制、平戰轉化體制、軍事指揮體制相對於日本方面,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國民黨軍隊指揮序列雜亂,機構膨脹,疊床架屋,職責不明。
戰區下轄集團軍、師、旅、團,後又增設軍。一些軍往往只轄1個師,軍長亦即師長。
命令、指示及報告,層層遞轉,費時費力,於作戰有損無益。
這樣一來後期撤退不就亂套了嗎?指揮系統不癱瘓才怪,部隊如同無頭蒼蠅,混亂無序。
再反觀日本,日本有17個常設師團,平時每個師團的兵力11000多人,戰時擴編成特設師團,人員擴充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現役的38萬人擴編為74萬人。
除了預備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還有後備役兵88萬人和補充兵役240多萬人,各種兵役人員合計有448萬多人。
而當時的中國,只有203萬現役兵,預備兵役和後備兵役一無所有。
因此,中日兩軍在接戰一回合之後,中國部隊後續的戰力會大幅減低,但是日軍卻得以在迅速整補之後,仍可以於第二回閤中保持相當的水準。
日軍不僅兵力補充系統完備,後勤支援系統和機械化水平之高也是中**隊望塵莫及。
王亮簡單地估算了一下,按照其後勤支援系統和機械化水平,日軍的增援,平均時間根本用不了10天。
他們最遠可以調動遙遠的西北雁門關部隊,從停止進攻,轉進千里登艦,再航行到上海戰區集結,平均不到10天,在這方面充分顯示了機械化戰爭時代的軍隊必須是機械化的,有了機械化,一支軍隊可以當多支軍隊用。
精壯計程車兵只有插上機械化的翅膀,方能振翅高飛。
反觀中**隊,穿草鞋,徒步走,乘車還經常受到日機襲擊,徒增傷亡。
如果戰事吃緊,從其他地方調動部隊趕來增援,時間上講也是來不及的。
若國*軍第20軍從貴州開赴淞滬戰場,從貴州徒步出發,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才能坐上船,從長沙坐火車運到前線最短也要三十幾天。
淞滬會戰是一場消耗戰,國民黨根本就消耗不起。
再看武器裝備,國*軍最先進的大炮是德國克虜伯山炮,最大口徑也不過75毫米,射程僅僅幾公里,與日軍艦炮根本無法相比。
王亮根據從軍需官那裡弄來的資料來推算,在面對日軍戰艦之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集中1個連的山炮轟擊日艦,但是無法穿透厚重的甲板,只能在軍艦上留下一片火光和一點斑痕。
而日軍軍艦上的艦炮,有的口徑超過400毫米,射程超過10公里,威猛的炮火必然把國*軍壓制的抬不起頭來。
炮兵對炮兵是不敢想象的,王亮也瞭解一些日軍的作戰傳統。中國炮兵對敵據點和陣地轟擊時,即遭日軍重炮還擊,甚至常常不等架設完畢,日軍炮火就前來壓制,弄得中國炮兵只好在自己的陣地上東躲西藏,狼狽不堪。好不容易放出去的炸彈,不是沒命中目標,就是根本不頂事,因為威力太小,而日軍工事又多又堅固。
再說坦克和步戰車,在宛平城的時候王亮就親身經歷過,在戰場上乍一看到這種“陸地怪物,不由得心裡發毛。
不怕死的戰士衝上去用手榴彈與之同歸於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