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薛伯陵戰長沙1(第1/2 頁)
1894年,是近代中國命運的分水嶺,前後是兩個中國。
這一年,甲午戰爭爆發,在中日野戰部隊大對決中,自人類誕生以來,日本第一次徹底戰勝中國,從此亞洲政治版圖,由“中俄”雙子座變成了“日俄”雙子座,這個結果震驚了大清計程車大夫們,大清打不過洋人也就罷了,居然連倭寇都打不贏了,傻子都知道,大清是真不行了,再不改革就完了,於是有了袁世凱在小站練兵,北洋軍閥開始孕育。
這一年,熱血青年孫中山激憤難當,寫了一篇關於《盛世危言》的觀後感,託關係遞給李鴻章,希望能得到一個為國效力的機會,沒想到,中堂大人對這種沽名釣譽企圖一步登天的年輕人見多了,把他的觀後感直接塞進了廢紙簍,嚴重刺傷了青年的自尊心,孫跑到美國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發誓要推翻這個萬惡腐朽的滿清,革命黨開始形成。
未來民國兩個主角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大清帝國暗流洶湧。
此時慈禧老太太正悠閒的躺在頤和園的軟床上,李蓮英小心翼翼的給老佛爺捶著背,京劇名角咿咿呀呀的唱著名段,一切顯得那麼和諧,誰都沒有想到,冥冥之中推動著歷史滾滾向前,眼前龐然大物般的大清王朝,在不久將會轟然倒塌。
時間來到了那個命中註定的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大清王朝關門,民國正式開張,書上就是這麼瘋狂暗示的,把武昌起義和大清打烊放在一起,讓人覺得腐朽黑暗的封建王朝就是被武昌起義打倒的。
事實肯定沒這麼簡單,事實上,就憑武昌起義的幾千革命士兵,真撼動不了龐大的清王朝,更加不用說只能發動幾百會黨起義的革命黨了,對於大清這種超大體量的大國來說,堡壘只能從內部攻破。
武昌起義之後,各省紛紛宣佈光復,意思就是不跟著滿人混了,要恢復漢人的江山,漢人士大夫已經表明態度,集體拋棄昔日的主人,大清統治的根基已經失去;洋人最喜歡落井下石,眼瞅著大清朝廷有出氣沒進氣,掐斷了關稅供應,洋人朋友們也拋棄了大清,這才是真正的內憂外患,大清壽終正寢。
那麼問題來了,國不可一日無主,清帝退位,民國開張,還是需要有一個國家元首,候選人有兩個:名氣很大的革命黨頭目孫中山,老練沉穩手握兵權的前清重臣袁世凱。
民國繼承了大清基本盤,社會結構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大地主和代表他們的大官僚依然統治著這片土地,袁世凱根紅苗正,是前朝重臣,大官僚中的優秀代表。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本質上是一群地主家的叛逆少年,出國感受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繁華以後,變得非常向往,成為具有資本主義意識的政治組織,他們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此時實在太弱小,就好像那颶風中的殘燭,隨時可能熄滅。
原因也簡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政治權力由大地主階級把持,國內市場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商品的傾銷地,哪裡有民族資產階級生存的空間?他們只能投靠帝國主義,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蛻變成買辦資本家,獲得帝國主義的支援,才能有生存的空間,蔣介石在412就是走的這條路。
回到民國初年,袁世凱有實力強大的大地主和大官僚階層支援,孫中山有弱小的民族資產階級支援,兩者pk,力量懸殊,結果非常明顯,袁世凱勝出,出任民國大總統。
資本主義代表著進步,大地主代表著腐朽和落後,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進步必將打敗落後,沒有人會輕易讓出既得利益,弱小的進步力量想取得支配地位,必將和強大的腐朽勢力爆發一次次激烈的衝突,社會開始動盪。
於是有了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北伐戰爭。
這是一個風起的時代,這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