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1/3 頁)
武則天掌權後,為了打擊李唐,開始大力弘揚佛教,道教受到壓制。但武則天到晚年時,還是親手將玉龍子賜給了孫子李隆基,稱其有太平天子之相,以示放棄武周,仍然回復李唐社稷。
李隆基即位,更加不遺餘力地壯大道教聲勢。道士們常常被請為座上賓,出入興慶宮,與皇帝談玄論道。玄宗皇帝還開設道舉,以&ldo;四子真經&rdo;開科取士。他甚至親自為《道德經》作注,頒示天下。每當京城祈雨的時候,玄宗皇帝便會對著玉龍子虔誠祈禱,必有靈驗。
小小的一件玉龍子,就這樣連線起了人間與天界、皇帝與神仙、李唐與道門。
&ldo;可是,據傳到了開元中的時候,玉龍子卻丟了。&rdo;韓湘道。
&ldo;丟了?&rdo;
韓湘說,開元中有一年三輔大旱,玄宗皇帝對玉龍子多次祈雨不驗。情急之下,便秘密地將玉龍子投入了興慶宮中的龍池裡。俄而,果見龍池之中有一物駕雲暴起,隨之風雨大作,三輔之旱得解。但是,玉龍子卻再也找不到了。
及至安史之亂時,玄宗皇帝逃離長安,西行入蜀。車駕到渭水,駐紮在岸邊準備渡河,左右隨侍於流沙淤泥中看到有東西在發光,從中取得一塊玉石。呈給皇帝看時,玄宗皇帝流著淚說:&ldo;這正是我昔日丟失的寶貝玉龍子啊。&rdo;玉龍子失而復得,給正處於顛沛流離中的玄宗皇帝帶來了安慰和信心,當即將其賜給了太子李亨,命他北上抗擊叛軍,有玉龍子的神力相助,定當所向披靡。
此後,李亨在平叛中,每次夜晚駐軍,從他的營帳裡都會綻放出輝煌的光芒,任何火燭之光都不能比擬,那便是玉龍子的神光。兵將們見到神物回歸,士氣也為之一振,更加奮勇殺敵,叛亂最終得以平定。而玉龍子也成了肅宗皇帝的寶物。
聽到這裡,裴玄靜問:&ldo;那就是說,玉龍子又回到皇家手中了?&rdo;
&ldo;並沒有。&rdo;元稹從榻上撐起身來。
裴玄靜連忙上前攙扶:&ldo;微之先生,你不要緊吧?&rdo;
&ldo;我好些了。&rdo;元稹的臉色確實好了一些,看來無量道長的藥還挺管用。裴玄靜扶他靠坐在枕上,元稹喘了口氣,道:&ldo;據我所知,肅宗皇帝根本就沒有得到玉龍子。&rdo;
&ldo;先生的意思是,肅宗皇帝在騙人嗎?&rdo;
元稹無力地笑了笑:&ldo;你想想,玉龍子被拋入龍池後失蹤,再到渭水邊泥沙中重新找回,這失而復得的過程也未免太過傳奇了,叫人難以盡信。而且,自從安史之亂後,就再沒有人見到過玉龍子的真身。假如說在平叛途中,肅宗皇帝為了玉龍子的安全,一直將它存放在自己的營帳中,尚可以理解。那麼待到返回長安大明宮中,他為什麼還要把玉龍子藏起來,秘不示人呢?須知,玉龍子代表的就是天命所歸,道君守護李唐。那麼,在安史之亂後大唐江山分崩離析之際,不正需要祭出玉龍子來安定人心嗎?肅宗皇帝為什麼不這樣做?在他之後的代宗、德宗、順宗,乃至當今天子,都沒有一位向世人展示過玉龍子,又是為什麼呢?&rdo;
裴玄靜道:&ldo;只能是……他們手上根本就沒有玉龍子。&rdo;
元稹嘆息著點了點頭:&ldo;其實,傳說中玄宗皇帝丟棄玉龍子於龍池,肅宗皇帝又從渭河泥沙中得到玉龍子的故事,都是從一首《玉龍子詩》中來的。詩曰‐‐&l;聖運潛符瑞玉龍,自興雲雨更無蹤。不如渭水沙中得,爭保鑾輿復九重。&r;將整個過程煞有介事地描繪了出來,遂成定說。&rdo;
又是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