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道家(第1/2 頁)
道家是闡述“大宇宙”與“小宇宙”之間的關係(“小宇宙”的演化過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色彩,精華是形而上學的辯證法,核心是“無為”;道教是神仙(神話)體系的組成部分,使得封建性質的迷信色彩濃厚,來源於自然的神靈加上神秘的巫術,與鬼神系統或方仙道逐漸合流,又融入地方的保護神。道家的積極意義在於遵循自然規律(絕對精神上的自由)的通行法則,“和為貴”的思想對於建設和諧社會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小國寡民”是針對春秋時期的國內問題的政治主張的反映;道教是以長生不老之術的手段而“入世”,使得出現禍國殃民的君主或權臣是要承擔“責任”,也開啟了最早的筆禍之亂(焚書坑儒),因果報應論具有積極影響。 道家是中國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自化、應物變化。東漢末年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以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管子、鶡冠子等等為主要代表,主張“無為、璞樸、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等。 鶡冠子也在教育龐煖之時,將一位道家學者的基本修行方向羅列了出來,他稱之為九道,分別是“「一曰道德,二曰陰陽,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藝,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處兵。」”缺一不可,只能多不可以少,能成為道家的人必須是全面的人才。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職責主要為觀察星象、制定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檔案,掌管著華夏部落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所有官方所擁有的珍貴典籍,故其為通曉當時一切知識部門的偉大學者。 老莊派為老學、莊學的合稱。以自然為本,天性為尊,法天心而無心弗志而為,以清靜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虛無澄他人之妄心而為。主張清虛自守,齊物而侍。以致“不為物累逍遙天下。”因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園。在漢初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以《老子》“無為”思想為主旨的“黃老”思想受到統治者的尊崇。但時過境遷,儒學獨尊後,道家淪為在野之學。道家社會角色的變化使《莊子》的政治異端思想抬頭,並和《老子》的自然觀宇宙論結合,形成“老莊”思想。從此,以老莊為主流思想的道家以異端的姿態,從天道觀、人生觀和政治論諸方面向經學提出挑戰,並給東漢一代的政治和魏晉的思想界以深刻的影響。 黃老派主張身國同治,以兩相自然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動之,法天地之使萬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為,以無為謂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遙,善於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形成一種“大音希聲”般的“仁”,故看似無所作為,實則無所不為。主張“不貴治人貴治己”,因俗簡禮,與時遷變,除衍存簡,休養生息,成了歷次大亂後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時也與中國古代盛世關係密切。 楊朱派則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儲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不與物往以不染物性,無為以兩不相累,兩不相擾。透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 道家弟子張道陵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結合黃老方術,成立了道教組織。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道”和“德”“太上老子”作為最高的信仰,在古代由於道家強大的影響力如果不分開道家與道教,佛教無法撼動道教,所以佛教徒釋道安等等極力分開道家與道教的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