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漢鄉鎮就是南洋夢,南洋夢就是漢鄉鎮(第1/6 頁)
光明之山,一顆巨大的鑽石,後世鑲嵌在英皇冠上的明珠。
這顆明珠有些不太好的傳說,有一層神秘詛咒的色彩,這個詛咒的內容是:誰擁有它,誰就擁有了世界;誰擁有它,誰就要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
朱翊鈞從來不認為國朝的興衰和一顆鑽石有什麼強關聯,蒙兀兒國拿著它兩百多年,英國拿了兩百年,要真的有詛咒,這應驗的時間有點太久了。
國朝的興衰有歷史的必然,也有歷史的偶然,古今中外,就像人追求長生一樣,政治家們似乎都在尋找一種萬世不移之法。
比如薩利姆提到的哲人王,也是這種萬世不移之法的一種。
柏拉圖提出了哲人王統治,認為理想國裡,具有最高的智慧和崇高道德的人,才能成為哲人王,哲人王超脫個人利益,以國朝和人民的福祉為重,建立了公正、有序、和諧的世界。
在柏拉圖看來,哲人王是可以被教育培養出來的。
哲人王這個概念,是泰西的一種道德崇高的政治理念,有點類似於大明士大夫口中的法三代之上聖王,也有點類似於大光明教所倡導的智慧的化身。
比如大光明教的先知是智慧的化身,陛下身上的八種美德是智慧的表現,也是類似的最高智慧演化出的道德崇高。
朱翊鈞一向不推崇道德崇高,理由也比較簡單,哲人、聖王、智慧化身、先知、美德,這套敘事,其實都是建立在道德之上,而道德和善惡息息相關。
善與惡本身都是抽象的概念,它們是人們對無窮萬物的道德評價,其標準是在不斷地變化,造成善惡標準變化由歷史、文化和社會三方面因素構成。
人們總是這樣,會對過去的善惡標準產生疑惑;就像是未來的人,會對當下的善惡標準產生疑惑。
道德治國是不可靠的,完全經不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
因為文化、社會都在改變,世勢在變,還用過去的道德為基本邏輯,來指導當下的政治邏輯,就會出現種種怪誕、荒謬、離奇且不被人理解的決策。
比如大明的復古派儒學士,幾乎可以和賤儒二字,畫上等號。
但朱翊鈞從來不反對道德崇高的踐行者,甚至非常欽佩他們。
比如海瑞,朱翊鈞就很尊重他的道德,這是真正的清流,骨鯁本骨,有大勇氣、大毅力、十分的清廉,還有崇高道德。
但海瑞自己都不認為,真的弄一堆清流治國,就能把國朝管理好,因為已經試過了,當初徐階上臺的時候,也是以清流的身份成為了元輔,後來,徐階貪的比嚴嵩還厲害。
做了明公之後,海瑞也會從張居正、王崇古身上學習變通之法,比如大工鼎建的反腐,比如一些貪官汙吏的赦免,真的有些貪官汙吏,能用八十銀辦一百銀的事,然後把二十銀揣到自己口袋裡。
這種循吏有個典型的例子,當初三都澳的劉漢儒,把三都澳私市,經營的比官署的市舶司還要繁華。
但劉漢儒還是因為私市販賣阿片,被皇帝陛下處死了,陛下為此可惜了很久很久。
朱翊鈞否認了薩利姆哲人王的論述,他對這些寶石沒什麼興趣,不是對財富沒有興趣,他很喜歡白銀。
“喜歡白銀嗎”薩利姆得到了皇帝回答的一瞬間,有些迷茫了起來。
這種喜好,有點俗,不符合天朝上國的高雅。
陛下表現像是哲人王一樣,但哲人王親自否定了自己是哲人王,甚至告訴了薩利姆,皇帝是極其貪婪的,這讓薩利姆的邏輯繞不過來了。
沒有讀過矛盾說的薩利姆,他的敘事裡還是二元敘事,好人就是好人,做的事都是好事,壞人就是壞人,做的事兒一定是壞人的二元敘事,才會出現這種迷茫。
“多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