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2 頁)
陳炯明和一般軍閥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具有民主思想,反對軍治、黨制,提倡民治。孫中山的理想是成立一個正式的中央政府,領導全國革命,而陳炯明所傾心的,是聯省自治。&ldo;五四&rdo;運動後,一些文人學者認為,既然南北政府都無力統一全國,與其連年徵戰,不如各省先行自治,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再實行聯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透過武力而最終實現全國統一。因此,聯省自治的主張一經提出,不僅風靡南方各省,而且迅速波及北洋政府治下的北方省份。
然而孫中山成立正式政府和選舉總統的主意已定。1921年1月12日,非常國會在廣州復會。孫中山號召國民黨人,像推翻清政府、袁世凱那樣,再發動一次全國性的革命,來推翻北洋政府,他宣稱:&ldo;北京政府實在不是民國政府。我等要造成真正民國。&rdo;陳炯明則反對孫中山的意見,在他看來,一旦廣東成立正式政府,結局只有一個:南北之間將再次陷入戰爭之中。在一次談話中,他說,&ldo;因現下時機未熟,如廣東選出總統,北方必藉口來打,是自樹目標,使人攻擊&rdo;。陳炯明認為廣東基礎尚未鞏固,一有戰事,實在危險;屆時他期望的&ldo;地方自治&rdo;還是建設&ldo;模範省&rdo;,統統都變成鏡花水月。
但贊成孫中山意見、主張成立廣東政府的還是主流派。1921年4月召開的非常國會上,表決透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在這個大綱中,只規定了大總統的產生和許可權,卻沒有任期,也沒有規定政府的組織架構。一切政務、軍務、內閣任免,均由大總統&ldo;乾綱獨斷&rdo;。會議採用記名投票,&ldo;以示負責&rdo;。結果孫中山得218票,陳炯明得3票,廢票一張。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整個過程僅用了不到兩個小時。
以下情勢發展也正如陳炯明所料。1921年10月,國會非常會議透過了孫中山提出的北伐議案,在做北伐準備的巡視中孫中山到了南寧,多次召見陳炯明,商談北伐事宜,反覆向其說明北伐的重要意義,希望不要錯過時機。但陳炯明仍然主張先定省憲,以確立民治的基礎;再議國憲,循序漸進地推進統一。他說自己並不反對北伐,只是現在兵疲將憊,囊空如洗,根本不可能遠徵北方。
10月12日,孫中山致電陳炯明催付北伐費400萬元,陳電復只允付200萬元,而且還要等到北伐軍出發後再交。孫中山得電後極為憤怒,想罷了陳炯明的職。胡漢民唯恐事情鬧大、造成分裂,因此竭力調停。孫中山後來又多次電召陳炯明回廣東,但陳一拖再拖,拒不回粵。
10月29日,孫中山在梧州設大本營,一面派汪精衛回廣州籌餉;一面躬親督師,溯江北上,向桂林前進。他憤然表明:&ldo;我已立誓不與競存(陳炯明字)共事。我不殺競存,競存必殺我。&rdo;看得出,兩人關係此時已幾近崩潰。
------------
炮轟總統府(1)
------------
1922年2月3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發布動員令,10萬餘大軍分路出師北伐。但由於連年戰亂,湖南方面宣佈保境息民,公開拒絕北伐假道。入湘計劃於是告吹。3月26日,孫中山在桂林召開會議,決定班師回粵,改道江西北伐。
4月9日,孫中山決意變更計劃,令在桂各軍一律返粵,潛師而行,到了梧州,陳炯明才知道。16日,孫中山在梧州召開軍事會議,陳炯明仍避而不見。孫中山再一次憤怒,想將陳炯明的總司令、陸軍總長、內務總長、省長等職一概免去,但胡漢民以操之過急恐生變為由,極力勸阻;另一面,胡漢民又勸陳炯明去孫中山面前認錯,&ldo;照總理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