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2/3 頁)
身管太長,它幾乎有9 ft(27432),所以在高速氣流中必定是很難控制。在機載炮架上進行一番嘗試以後,安裝戴維斯炮的計劃取消了,於是機載武器又繼續恢復使用跟步槍口徑相當的武器。
我們現在需要把故事轉向30年代的德國。當時,德國的克擄伯公司正在試圖尋找一種製造新式步兵支援火炮的方法,這種火炮應當能夠發射較大的彈丸,但重量又不能太大。於是,戴維斯原理又得到了復活。克擄伯公司的工程師們在經過一番推理以後認為,至於火炮向後拋射的配重採用什麼介質,這一點絲毫無損於大局‐‐大型鉛彈只不過是可供使用的介質之一,而一定質量的氣體也應當同樣可以達到此種目的。當然,要想提供相等的動量,氣體的流動速度必須加快,然而實現這一點並無很大困難,只要使用一個尺寸適當的噴管,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得到解決。經過多次秘密試驗以後證實,這個原理是完全正確的。雖然彈丸的速度可能不高,然而這一點並不重要,因為彈丸的尺寸可以充分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實際上,彈丸尺寸的大小,與其說是取決於能否發射,不如說是取決於能否攜帶。
在無座力炮中利用氣體作為配重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主要是因為氣體透過點燃發射藥的辦法可以很容易地產生出來。在經過一系列的試驗以後發現,氣體的比較合適的重量是彈丸重量的1/3。為了保持動量平衡,氣體的後噴速度就必需達到3倍於彈丸的炮口初速,但是這種要求並不苛刻,也不會招致多少麻煩。而後來透過進一步的試驗又發觀,如果氣體的流速高於3倍,那麼,藥室的側壁就會發生磨損與燒蝕。為了提高氣體的流速,採用了一個噴管或叫文氏管,它實際上是安在炮尾內的一個節流裝置,從炮尾內流出的火藥氣體流向後面的維形漏斗內。一定重量的氣體是由同等重量的發射藥經過燃燒而產生的,因此,為了得到相同的初速,克擄伯無座力炮藥筒內所盛裝的發射藥應當是普通火炮的5倍,在這五部分中,一部分用於推動彈丸向前,一部分用於推動氣體向後,另外三部分燃燒以後作為配重介質,由此即可實現戴維斯的無後座效應。這是克擄伯的工程師所完成的一項重大突破,因為在戴維斯炮中必須獨立地裝填三樣東西‐‐彈丸、發射藥和配重;而在克擄伯火炮上則僅只需要裝填兩樣東西,而且這兩者可以象任何別的炮彈那樣,裝在一個普通的藥筒內,只是藥筒的尺寸要較為大些而已。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