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3 頁)
博尼肩射火炮之所以能夠得到採用,主要的原因在於它的彈藥,而這種彈藥在以後的絕大多數設計中,曾經得到過廣泛應用。由於博尼本人從不相信空心裝藥的作用,所以在他所設計的反坦克彈藥中,從來也沒有採用過這種結構(現在看來,丹尼斯&iddot;博尼爵士的看法,確實是與眾不同)。作為一種替代方案,他採用了一種薄壁彈丸,彈丸內可以最大限度地盛裝塑性炸藥。命中裝甲的瞬間,彈丸殼體破碎,塑性炸藥擴充套件成像是一塊大的生麵團,牢牢貼附於裝甲表面,幾分之一秒後由專用引信起爆,炸藥可以將裝甲震碎,但不能在裝甲上形成穿孔。設想的結果,是在裝甲內壁上震下一個凸塊,並使裝甲內壁呈現剝落,震下的裝甲凸塊和剝落的裝甲碎片可以極高的速度在乘員艙內反覆碰撞,從而使乘員和裝置遭到嚴重破壞。這並不單純是一種設想,實際上也確實可以取得此種效果。同時,炸藥爆炸所形成的震撼作用,也足可以使大多數坦克乘員喪失戰鬥能力,因而也就不再需要把別的拋射物投入車內。這種原理至今仍在沿用,只是現已被命名為&ldo;碎甲彈&rdo;。在博尼炮上還配有一種高爆榴彈,射程是反坦克彈種的2倍,它的主要用途是破壞混凝土工事和機槍掩體。
丹尼斯&iddot;博尼緊接著進行的下一個設計專案,是營屬反坦克炮,這裡他依然是沿照歷史發展的慣例來選擇自己的火炮口徑,這一次他選用的口徑是37(94 ),跟一種高射炮的口徑完全一致。事實上,這種所謂的新型營屬反坦克炮,只不過是一種放大了的345火炮,所不同的是身管按照一定比例作了加長,初速也相應地有了提高。按照原定計劃,是想用這種火炮同時取代發射6 lb重炮彈和發射17 lb重炮彈這兩種火炮。同時,由於377 lb(1712kg)的全炮重量可以全部放在兩個車輪上,因此,看來這種火炮似乎是一種頗為新穎的設計。遺憾的是它的重量太輕,經過多次試驗以後發現,在炮架和大架上有許多部位由於發生變形而出現了裂紋;同時,火藥氣體對身管的燒蝕情況也比預料的要嚴重。於是,345 和37 兩種火炮的研製工作陷入了困境,整個試驗從1944年一直拖到1948年,最後,仍然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
以上兩種反坦克炮,僅僅是丹尼斯&iddot;博尼爵士所發明的火炮中的一小部分,但在所有這些設計中,除了一些具有明顯價值的部件曾被軍方採用之外,沒有任何‐種完整火炮曾被軍方正式採用過。最後,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年以後,才有一種火炮被接受投入現役,而且還是一種經過大量修改的型號。這種火炮在開始是作為一種45 (1143)無後座力的近距離支援火炮而設計的,配用的也是當時炮兵所裝備的45 制式彈藥,它所採用的依然是使用多個側向噴管的博尼原理,但噴管被置於炮閂的最後方,放在這個位置要比放在最前方磨損或許要小一些。它的炮架異常堅固,並且設定了一個用以保護炮手安全的鋼質防盾。這種火炮的發展工作一直堅持到最後,直到1950年,它才作為第一種營屬反坦克炮‐‐或者說&ldo;巴特&rdo; [ 原作者註:&ldo;巴特&rdo;(bat)‐‐是英文&ldo;營屬反坦克炮&rdo;的縮寫。 ] 系列的火炮而出現,並且,一直到1963年,它才正式被批准下發部隊。而且,在這幾年當中,這種火炮又已經歷了相當的變化。
營屬反坦克炮&ldo;巴特&rdo;使用的是單個噴管,噴管安裝在炮閂後面,它的安置方法跟德國的lg40型無座力炮相同。藥筒的底部有一塊塑膠隔板,但在藥筒側壁上並沒有安裝偏置的側發火帽,它的點火動作由電傳火管完成,電流可以透過藥筒內的一個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