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2 頁)
在太平洋諸島的作戰中,當美軍投入裝甲部隊上岸支援兩棲攻擊時,1式火炮的弱點才被暴露得一清二楚。當時迫切需要生產一種比1式口徑更大的火炮。在戰爭即將結束時,這種大口徑火炮確實出現了,而且這是日本在當時生產的所有火炮中,效能最為出色的一種火炮。這種火炮就是90式75火炮。它能在1000 yd(914)的距離上穿透&ldo;舍曼&rdo;坦克的前裝甲。有幾門配置在島嶼上的這種火炮,在它們被對方摧毀之前,確實工作得非常出色。就一般而論,這種火炮和1式火炮類似,但由於它裝有一種與1式不同而且頗為複雜的緩衝裝置,因此,它距離地面的高度相應地要高。這種火炮的效能非常好,以致曾經打算把它裝在坦克上,只是由於坦克炮塔容納不下,這個計劃才被迫放棄了。最後,又用它建造了一種自行火炮,可惜已經為時過遲,到日本投降之日(1945年9月8日),才有少數幾門發到部隊手裡。這種在各方面都非常現代化的火炮卻有一個奇異的特徵,這就是,在它的炮手班中有兩名乘員是面朝後坐在防盾前面的座位上行軍的。這種辦法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即已在西方國家中廢棄,但在日本的90式火炮上,它又得到了復活。
日本人儘管採用了多種辦法,但在他們的武庫中並沒有別的專用反坦克武器。一旦戰鬥需要,所有的高炮都將被迫用於和坦克作戰。起碼有一次,在一個飛機場上,曾將20高炮從對空作戰任務中抽調出來,安裝在一輛簡陋的木製手推車上,用於和進攻的坦克作戰。至於位於散兵坑內的日本步兵,則很少有什麼有效的反坦克手段。1940年曾經為步兵生產了一種磁性地雷,它可以緊緊地吸在坦克的任一部位上。這種手段促使人們接受了這樣一種認識:這就是,向坦克投擲地雷將是消滅坦克的一種好方法‐‐但作者本人並不這樣認為‐‐然而,不管怎樣,磁性地雷還是值得稱道的。後來,大約是1943年,又出現了另外一些手擲式裝置。其中有一種就是一個裝在木質基座上的空心裝藥,外面用絲帶包裹著。為了產生空心裝藥效應,在炸藥內製造了一個錐形孔,並且安裝了一個簡易的著發引信。這種炸藥的有效作用範圍據稱是10 yd(914),或者還要少一些。它不僅能將坦克徹底炸毀,而且也可以確保投擲手和坦克一起同歸於盡。同時,日本還仿製了德國的&ldo;尿盆&rdo;(scheissbecher)槍榴彈,但它除了可以對付輕型裝甲車輛之外,實際上對坦克並未什麼作用。
日本人並沒有過份相信傳統的反坦克手段,他們將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建立&ldo;坦克獵擊&rdo;小組上。這些小組平時單獨進行專門訓練,戰時才配屬給步兵排。坦克獵擊手能巧妙地滲入到盟軍防線內,特別是滲入到坦克夜間停車場內。他們也伏擊運動速度比較低或與步兵相脫離的敵方坦克,伏擊點大多選在淺灘或十字路口附近。依照規定,他們應當首先破壞敵方的指揮坦克,如果能夠發現它們的話。獵擊行動事先都經過周密的協同訓練,例如,一號士兵應當把一顆地雷扔到坦克履帶下面,而二號士兵應當透過將燃燒手榴彈扔在發動機蓋板上的辦法來轉移坦克乘員對一號士兵的注意力。還有一種更簡便的方法,就是直接把地雷推到坦克下面,具體辦法是,由一名士兵躺在和道路平行的長條形塹壕內,待坦克靠近時,利用一根長杆將地雷推送出去。
在沖繩島,起碼有一個日軍步兵連是僅僅被用炸藥包武裝起來的。步兵搭乘坦克前進,當接近盟軍反坦克炮時,步兵即跳下車使用手榴彈實施攻擊,或者在坦克火力掩護下清除雷場,或者前出攻擊進入他們防區之內的盟軍坦克。而將頭部伸出炮塔外面的盟軍坦克車長,隨時都有被專門分派擔任此項任務的阻擊兵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