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第2/3 頁)
北貿易的樞紐。尤其是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徙都於此後,這裡就成為楚國晚期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史稱陳郢。壽春(今安徽壽縣),是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徙都於此的,故稱壽郢。後春申君黃歇受封淮北,此處為其采邑,故名壽春。《史記&iddot;貨殖列傳》:&ldo;郢之後徙壽春,亦一都會也。&rdo;壽春是楚亡前最後一個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商業也很繁榮。宛(今河南南陽),是當時楚國冶鐵中心,亦一著名都會,&ldo;俗雜好事,業多賈&rdo;(《史記&iddot;貨殖列傳》。)吳(今江蘇蘇州),江東一大都會。其餘如鄢、鄂、上蔡、下蔡等都是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繁榮的城市。
城市的繁華與水陸交通的發達是分不開的。楚國自春秋後水陸交通就逐步發展起來了。如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五十一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隨,自己不幸病卒途中,令尹鬥祁、莫敖屈重&ldo;除道梁[氵差],營軍臨隨,行成&rdo;(《左傳&iddot;莊公四年》),終於逼隨求和。楚國不僅打通了伐隨的陸路通道,且在氵差]水架橋,其隨軍交通裝置也很齊備。又如公元前666年(楚成王六年),楚令尹子元&ldo;以車六百乘伐鄭&rdo;(《左傳&iddot;莊公二十八年》),其後楚成王北上抗齊簽訂召陵之盟,以及城濮之戰、之戰等大規模戰役,車步並用,均說明楚國通往中原車道是相當寬敞方便的。楚國與中原等地的商品交往,也就是沿著這些通道源源不斷地進行的。
戰國時期,楚國的水陸交通隨著版圖的擴大,以郢都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路。關於這方面,鄂君啟節銘文提供了有力的說明。
往北,經過鄢、鄧,至南陽盆地(楚國冶鐵基地和北境商業貿易中心宛在此),然後沿著著名的&ldo;夏路&rdo;,出方城,通向北方諸國(《史記&iddot;越世家》:&ldo;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rdo;《索隱》:&ldo;楚通諸夏,路出方城。&rdo;)。折東,經象禾(今河南泌陽北境)、 焚(今河南遂平),可達居巢(今安徽壽縣南),與淮水流域相通。另因漢東之道早已打通,故亦可渡漢水、[氵員]水,經黽塞亦可達淮水流域各地。又從鄧迤西,經丹淅、越武關,可達秦境。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