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第1/3 頁)
在經濟上,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儒家的&ldo;富民&rdo;與&ldo;仁政&rdo;思想,要求封建統治者實行&ldo;平政愛民&rdo;政策,以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封建統治。他認為&ldo;王者富民,霸者富士&rdo;,&ldo;聚[僉欠]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rdo;(《荀子&iddot;王制》。),反對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他從&ldo;王者之法,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rdo;出發,主張&ldo;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徵,山林澤流,以時禁發而不稅&rdo;、&ldo;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rdo;(同上。),利農寬商,加強經濟聯絡與物資交流。他還奉勸&ldo;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rdo;(《荀子&iddot;王制》。),即在任何時候都要實行&ldo;開源節流&rdo;政策,以保證封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六、科學技術
戰國時期,楚國科學技術得到廣泛的發展和應用。
楚人天文知法歷來淵博,戰國時期,則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為了對日、月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土)的執行及其位置作系統的觀測,將其附近恆星分為二十八片(區),稱之為二十八宿(星)。二十八宿體系的建立,是中國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天文學的重大發展(二十八宿體系,古印度、埃及和兩河流域國家亦有。其中以中國和印度出現較早。)。
二十八宿名稱,最早見於成書於戰國末的《品氏春秋&iddot;圜道》:&ldo;日夜一週,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rdo;《呂氏春秋&iddot;有始》敘述了自角至軫的二十八宿名稱: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牽牛、婺女、虛、危、營室、東壁、奎、婁、胃、昴、畢、觜、參、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據《史記&iddot;天官書》和《漢書&iddot;天文志》載,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是戰國中期的甘公和石申(《史記&iddot;天官書》將甘公、石申夫與楚唐昧並列為&ldo;昔之傳天數者&rdo;,故可知為戰國中期人。)石申,魏人;甘公,楚人,或在楚國從事天文學研究的天文學家(《史記&iddot;天官書》、《後漢書&iddot;天文志》說甘公是齊人;《史記&iddot;正義》引梁阮孝緒《七錄》和《漢書&iddot;藝文志》說甘公是楚人;《史記&iddot;集解》引徐廣說甘公&ldo;本是魯人&rdo;。故可能原籍在魯,後遊歷齊、楚,從事天文學研究。)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國早期)出土了一件漆箱,箱蓋上繪有二十八宿名稱和青龍、白虎圖案,可見楚國早在戰國初就創立了二十八宿體系,充分證明楚人從事天文學研究長盛不衰。漆箱二十八宿名稱與石申星名基本相同,與甘氏星名出入較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夏楚文化的異同及其融匯的趨勢。
據《周禮&iddot;考工記》和《史記&iddot;天官書》載,可知我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為東西南北四組,分別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來表示,稱為&ldo;四象&rdo;。漆箱蓋東西兩側分別繪有青龍、白虎,這是四象中的東西二象,南北二象可能由於畫面的侷限性,故未繪出。由此可知,二十八宿與四象的劃分是緊密相聯的,早在戰國初,楚國就廣泛流傳了。
漆箱二十八宿中央,寫有一個巨大的&ldo;鬥&rdo;字,可見楚人重視對北斗星的觀測,以&ldo;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rdo;(《史記&iddot;天官書》。)戰國末楚國道家[曷鳥]冠子指出:&ldo;斗柄東指,天下皆春;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