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第1/3 頁)
二、觀兵周疆,問鼎輕重
楚莊王經平定內亂與滅庸後,統治已趨穩定,遂萌北上圖霸之志。其時,中原國家仍以晉實力最強,它西抑秦東制齊,秦、齊雖漸上升或恢復,仍非晉之強勁對手。但晉當時國君晉靈公,卻十分殘暴無道,對內殘害臣民,對外受賂無信,故國內統治既不穩定,國外威信也日益下降,這就為楚莊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時機。
公元前610年(楚莊王四年),晉會衛、陳等諸侯於扈(鄭地,今河南原陽西),以鄭有二心於楚,拒絕鄭穆公與會,經鄭子家書告趙盾,申辯鄭居大國之間不得不從強令的苦衷,晉才允於請和。從中亦可知楚已復強,鄭不得不考慮與楚改變關係。公元前608年(楚莊王六年),鄭即以晉無信,伐齊、伐宋,皆因受齊、宋賂,半途而廢,於是叛晉而&ldo;受盟於楚&rdo;(《左傳&iddot;宣公元年》。)附晉之鄭,現在主動與楚結盟,說明隨著楚國的穩定與實力的增強,一些中原國家,開始看風使舵,認真選擇自己的出路了。恰在這時,陳國國君共公卒,楚莊王不派人前往吊[口言],陳靈公一氣之下,與晉結盟。楚莊王見時機已到,立即親領大軍攻陳,接著又攻宋。晉趙盾率軍會宋、陳、衛、曹諸國軍隊於 林(今河南新鄭北),攻鄭以救陳、宋。楚莊王派賈率軍救鄭,與晉軍遇於北林(今新鄭),晉軍敗,大夫解揚被俘,晉軍只得退回。
同年冬,晉為擺脫被動局面,攻打秦之與國崇,想迫使秦來救,然後便於向秦求成,不料秦國並不理會。晉又攻鄭,以報北林之役。這樣,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楚莊王七年)春,鄭受楚命攻宋,以打擊晉國。鄭、宋戰於大棘(宋地,今河南睢縣南),宋軍大敗,鄭囚華元(右師),獲樂呂(司寇),及甲車四百六十乘。華元逃歸,為宋築城。築城之役人歌而諷刺說:&ldo;[目旱](大目貌)其目,皤(大腹貌)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多須貌),棄甲復來。&rdo;(《左傳&iddot;宣公二年》。)秦為報復去年晉侵崇之役,出兵攻晉,圍焦(今河南陝縣南)。秦、晉關係緊張。同年夏,晉趙盾解焦圍,接著聯合衛、陳攻鄭,以報大棘之役。楚莊王立即命鬥椒(子越)領兵救鄭,趙盾以鬥椒屬若敖氏&ldo;殆將斃矣,姑益其疾&rdo;(同上。)為由,悄然退去。鄭攻宋、秦攻晉,以及趙盾不敢與鬥椒正面交鋒,都說明其時楚國實力日益上升,晉國則在走下坡路,&ldo;不競於楚&rdo;(《左傳&iddot;宣公六年》。)正當晉國外爭不利時,國內又因晉靈公暴虐,這年為趙穿所殺,趙盾等立公子黑臀為國君,是為晉成公。晉成公初立,即於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八年),就率軍攻打鄭國,抵達延阝](今河南鄭州北),鄭被迫與晉和,訂立了盟約。
同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即姜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至於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ldo;觀兵於周疆&rdo;(《左傳&iddot;宣公三年》。)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誌。楚莊王問九鼎,意在&ldo;示欲逼周取天下&rdo;(《左傳&iddot;宣公三年》杜注),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ldo;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rdo;(《左傳&iddot;宣公三年》。)楚莊王一方面以&ldo;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rdo;(《史記&iddot;楚世家》),表示蔑視;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