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五章 夏利里拉(第1/4 頁)
香港的樓堂館邸,常僱用大鬍子印度人做保安與僕人,這給人一個印象,似乎香港的印度人皆是下人。
但是在九龍塘和渣甸山卻又兩處豪華的印度豪宅。
當人們經過九龍塘或渣甸山的印式建築,不由會駐足探視這宮殿式的豪華私邸,睇視在花園漫步、衣著華麗的印度男女,不禁在心底喟嘆:“住這裡面的印度人真有錢呀!”
這兩幢印式官殿私邸,九龍塘那幢屬夏利里拉家族,渣甸山那幢屬梅真尼家族。梅真尼是戰前印籍港商首富,他的後代有的回國,有的去美國發展,私邸成為家族的度假別墅,家族的影響自然隨著後代的淡出而淡化。
今日的港人。已不太知道香港曾有一位名叫梅真尼的鉅富。
戰後,獨領印籍港人風騷的,當數夏利里拉家族。
香港的印籍人有多少,大概要以萬來做計數單位。過去灣仔的一家戲院,每逢週日要放一場印度語電影,場場爆棚。
如今的電視興盛,電影式微,電視臺也是每逢週日播映一場印度語電影,時間長達10餘年。毋庸贅言,印度人一定為數不少。
香港印度人的移民史,大概要從香港開埠的第一天算起。英國佔領軍及英國官員的隨從中,就有印度人。
在早期,印籍商人和工人為數不少。因印度的殖民歷史長,印度人多懂英語,技術及管理方式較先進,又與英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富裕程度普遍高於華人。
當時有這種說法,西洋人為一等臣民,印度人為二等,華人則列三等。
香港畢竟是中國的地盤,印度人普遍採取“賺錢發財在香港,置業享受回印度”的做法。一代一代,流水似地來而去也,長期紮根的較少。
隨著華商的崛起,印商今非昔比,影響日下。故而,像夏利里拉家族這樣的豪門,分外引人注目。
“夏利里拉式婚禮”,已成為香港的特定名詞,意指“印度貴族式結婚儀式”。
這種儀式,通常只能在印度電影中才能見到,現在卻活生生展現在香港人眼前。
香港富豪遍地,見富不怪,但香港人親睹夏利里拉家族成員的婚禮後,一定會歎為觀止,終身難忘。別的不說,光薈萃世界美味佳餚的婚宴,就要擺七天七夜。
人們對富豪發跡史的興趣,並不亞於對富豪奢侈生活的關注——夏利里拉家族,是怎樣成為鉅富的?
夏利里拉家族掌門人哈利·夏利里拉曾說:“我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富翁都是白手起家,我家自然也是如此。但我感受最深的,卻是誠實,正是誠實,才使我們家發生根本的轉機,從此告別苦難,一步步邁向富裕之門。”
哈利所指的,顯然是指香港收復後,哈利與英軍以貨易貨。他的誠實得到英軍的信賴,從而獲得數單利潤豐盈的生意。
1922年,一名印度小商人尼雲斯·夏利里拉來華夏做生意。當時,華夏的瓷器及樟木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尼雲斯便經營這兩類商品,把它們銷往國外。
夏利里拉華夏工藝品店設在緊靠英租界的里弄裡,那裡印度人甚多,多從事巡捕、僕人、車伕、商販等職業。
印度人常來夏利里拉店玩,原以為夏利里拉是店號,一問,才知是尼雲斯的姓。印度人皆甚覺奇怪,從未聽過這個姓。
印度確實沒有這個姓,尼雲斯本姓梅珍旦尼。尼雲斯很小在東南亞做工,一年,母親病危,尼雲斯接到電報即趕回老家,希望能見母親一面。
在歸途中,母親病逝,家族人便將她火化。尼雲斯對家族成員“無視他”異常憤慨,決定放棄家族姓氏。
他把先母夏利、先父里拉雲的名字的一半合起來,改姓夏利里拉。
從這一點,我們可知尼雲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