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第1/2 頁)
為了接應匈奴左大都尉的政變,劉徹下令在塞外修築受降城。
然而,此時匈奴王庭在大漠以北,匈奴左大都尉仍然覺得受降城過於遙遠,所以遲遲不肯動手。
太初二年(前103年),劉徹派趙破奴率領兩萬精銳騎兵從朔方城北上,深入兩千里,並派間諜潛入匈奴,通知左大都尉,漢軍精銳已經出動,準備在浚稽山(蒙古肯特山)接應。
然而匈奴左大都尉的政變計劃洩露,還沒有起事,已被兒單於所獲悉。兒單於調集重兵集團,包圍左大都尉,左大都尉被斬殺,政變以失敗而告終。
兒單於擊殺左大都尉後,轉而進兵浚稽山,向趙破奴的騎軍發起進攻。趙破奴此時才得知左大都尉的政變已經失敗。在徵東越、南越、西南夷、朝鮮、大宛時,漢軍均是以囚犯為主力,然而這次與匈奴對抗時,是最精銳的正規軍。
精銳就是精銳。
趙破奴,這位霍去病手下最強悍的將軍,作戰勇猛頑強,剽掠如風,與匈奴一開戰,旗開得勝,俘虜匈奴騎兵數千人。擊退匈奴後,趙破奴考慮到這次出征,因為左大都尉被殺,受降一事已經不可能了,便率軍向受降城撤退。
兒單於豈能甘心失敗!他命令左賢王部火速支援,共糾集了八萬騎兵,追擊趙破奴。
漢軍撤退到距離受降城四百里處,被匈奴人追上。匈奴有八萬人馬,漢軍二萬人馬,兵力對比是四比一。
對趙破奴來說,最嚴重的威脅並不是匈奴佔據優勢的騎兵,而是淡水的缺乏。二萬人的騎兵,如果找不到淡水,那麼很快軍隊便會陷入絕境。
趙破奴是一員猛將,在戰場上常顯示出過人的勇氣,以七百騎兵擒殺樓蘭王就是一例。然而,他的運氣並不都那麼好。
夜晚時,趙破奴親自出營,尋找水源。作為一名軍隊的統帥,這個冒失的舉動葬送了漢軍。趙破奴這次運氣極差,在遠離大營尋找水源時,竟然與匈奴的軍隊相遇,匈奴憑藉優勢的兵力,將趙破奴團團圍困。趙破奴力戰後,終於體力不支,被匈奴人俘虜。
第二天,匈奴人押著趙破奴到漢軍營前叫陣。漢軍官兵上下,面對主將被擒,群龍無首,陷入一片混亂中。怎麼辦?
大家一五一十地議論開了。幾位裨將商量,即使經過力戰,突破匈奴人的重圍,回到中國境內,將面臨嚴酷的軍法審判,主將被生擒,裨將難逃一死。不僅裨將難逃一死,就是士兵,也將面臨嚴厲的懲罰,搞不好被販為奴隸。更重要的是,趙破奴的兵團中,有不少是匈奴人,即是當年霍去病降服的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這些人如果落敗回到中國,武帝劉徹會不會遷怒於他們呢?
漢帝國嚴苛的軍法,開始體現出強烈的負作用。就拿前幾年的韓戰來說吧,立下首功的荀彘都被處決了,誰還能指望主將被擒,戰敗而逃回的將士們,不會受到嚴懲呢?
最後兩萬名帝國精銳騎兵,集體向匈奴投降!
兒單於大喜過望。此戰趙破奴二萬漢軍精銳全軍覆沒,這是繼劉邦白登之圍後,漢軍遭遇到最大的慘敗。
匈奴憑藉戰勝之威,南下進攻受降城。受降城是漢軍在塞外修築的一座孤城,但全體守城將士頑強反擊,頂住了匈奴人的猛攻。
兒單於見無法攻克受降城,轉而南下進攻中國的邊境地區,大掠而歸。
這次大戰,標誌著漢匈十六年的休戰局面結束(公元前119年~前103年),匈奴經過十六年的休整後,再次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氣焰,漢匈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第二年(前102年),兒單於摩拳擦掌,準備再度進攻漢軍楔入匈奴的據點:受降城。但是這個殘暴的君主卻忽然暴病而死,或者是死於他人的算暗。
兒單於的叔父繼任,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