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1/2 頁)
李時榮在三地穿梭、往返傳話,還要設計讓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事情一直沒有進展,直到後來,據說李時榮向臺灣發出了&ldo;如臺灣方面拒不接受妥協,將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香港先加入&rdo;的最後通牒之後,臺灣方面才表現出了&ldo;識時務&rdo;的態度,不得已做出了讓步。
經過六輪談判,歷時九個多月,這才終於找到了我們認為合適、臺灣和香港也能接受、其他成員一致贊同的辦法。
1991年10月2日,中國外交部國際司司長秦華孫和韓國的李時榮在紐約簽署了關於三方同時加入亞太經合組織的諒解備忘錄,其中包含了我們堅持的基本原則,以及對臺灣的稱謂和參加活動的級別的明確規定。臺灣要用&ldo;中國臺北(chese taibei)&rdo;的名稱,而且,只能由主管經濟事務的部長與會,其&ldo;外交部長&rdo;或&ldo;外交部副部長&rdo;不得參加會議。
亞太經合組織與臺灣和香港也簽署了內容相同的諒解備忘錄。當時我們還與韓方達成一項協議,就是在漢城的臺灣&ldo;大使&rdo;不能參加第三屆部長級會議的活動。這樣就為中國代表團出席漢城部長級會議掃清了道路。
會見盧泰愚
在我們到達漢城的當天下午,按照日程,盧泰愚總統在青瓦臺集體會見各成員部長,我們按時到達,登上又高又寬的數十級臺階,進入了會見大廳。來賓按禮賓順序站好,這時,總統府禮賓官私下告訴我,說總統請我在集體會見後留下來,他將單獨會見。
盧泰愚雖是軍人出身,但比較溫和,在與中國建交問題上態度相當堅決。他於1988年2月就任韓國總統,上任後,根據國際形勢和朝鮮半島形勢的變化,明確提出為了半島的和平與穩定,要在他的任期內與中國、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稱之為&ldo;北方政策&rdo;。
1988年10月,韓國成功地舉辦了漢城奧運會,擴大了它在國際上的影響,同時也透過接待中國、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體育代表團,鬆動了與這些國家的緊張關係。
1989年初,匈牙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率先打破禁忌,與韓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到1990年9月蘇聯與韓國建交時,絕大部分東歐國家都與韓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
盧泰愚雖也曾多方試探,想與中國改善關係,但一直進展不大。當時,他的任期只剩下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了,因此,他比較著急,自然也就不會放過中國外長在漢城出席國際會議這一絕好機會。
集體會見結束後,李相玉外長將我引到另一古色古香的會客廳,預先確定的陪同會見的人員都已到達。盧泰愚總統身著藏青色的西裝,走進了會客室,與每人握手。
落座後,盧泰愚總統首先歡迎中國代表團來漢城,祝賀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然後,便單刀直入,談起兩國關係問題。他說,韓中一海之隔,自古有著悠久的交往,韓國的西海岸與中國的山東半島東部之間,真是雞犬之聲相聞。只是到了近代,韓中相互隔絕了幾十年,令人感到遺憾和不自然。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兩國關係有了改善,1986年和1988年,中國體育代表團來漢城參加了亞運會和奧運會,此後,雙邊貿易交流也已開始,韓方感到高興和滿意。韓國雖已與蘇聯和東歐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但韓國與中國的關係應更親密。為了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也為了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韓國真誠地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並早日實現建交。
談話時,盧泰愚自始至終面帶微笑,風度儒雅。他特別提到山東半島是有原因的。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山東盧姓的後裔,後來到中國訪問時,還曾專門去山東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