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頁)
��紓�撈氐摹⒂搿壩白誘��畢嗬嗨頻摹熬�沒ブ��恕薄2還��捎詮淹繁舊碇�浯嬖謐偶ち揖赫��庖幌敕ㄌニ欄怪小!�
1997年不僅是俄羅斯寡頭政治最興旺發達的時期,而且也是彼此之間勾心鬥角最激烈的時候。為競相爭奪最有吸引力的那部分國有資產,“銀行戰爭”在俄羅斯經濟、政權體系和大眾傳媒中爆發了。反對派所掌握的報刊怒氣衝衝地將那個時期描繪成是散佈紛爭和破壞國家肌體的“七大銀行家時期”。但恰恰是在這個時期,那個覬覦寡頭政治“主要思想家”角色的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提出,大資本家應當聯合起來,將國家置於自己的影響之下,或者換一種說法,那就是國家應由高階官員和大資本家“共同擁有”。
1998年,俄羅斯爆發了金融危機,寡頭政治遭受重創。俄羅斯許多大型商業銀行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隨後紛紛破產。無論是在金融領域,還是在政治領域,它們的總裁和股東們也都宣告破產。不過,也有不少人涉險渡過了難關,因為他們早在金融危機來到之前就控股了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和聯合體,組建了龐大的金融工業集團或者是工業金融集團,成為一個“帝國”。經濟學家雅科夫·帕佩將其稱為“一體化實業集團”或者簡稱為“伊貝加”。 在經歷了複雜的重組、合併以後,俄羅斯在1999年底形成了大約50家大型商業集團,其所有制、領導成員組成以及形式不盡相同。專家評估認為,俄羅斯60%~80%的經濟實力已經由這些商業集團所掌握。
在俄羅斯這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資本家名單中,人們往往總能看到下面這些人的名字: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羅曼·阿布拉莫維奇、阿納託利·丘拜斯、列姆·維亞希列夫、亞歷山大·馬穆特、瓦吉特·阿列克佩羅夫、彼得·阿文、弗拉基米爾·波塔寧、米哈伊爾·弗裡德曼、奧列格·德里帕斯卡、科赫·貝努基澤、葉夫根尼·什維德列爾、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弗拉基米爾·利辛、弗拉基米爾·葉夫圖申科夫等。這裡,我們沒有必要羅列出所有人的名字及其公司和商業集團名稱。更加能說明問題的是,上述列舉的所有大資本家的名字不僅幾乎都在《獨立報》定期公佈的俄羅斯50位最大企業家名錄上出現過,而且也基本上都排在俄羅斯100位最有影響的政治家名錄上。
與西方大實業家不同,俄羅斯大商人還沒有作為一個階級而存在,並且也缺乏良好的組織性。只有到了2000年夏,大部分俄羅斯大資本家才決定加入阿爾卡季·沃爾斯基領導的俄羅斯企業家和工業家聯盟。沃爾斯基的政治生涯從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尤里·安德羅波夫的機器製造問題助理一職開始。俄羅斯的大商人沒有任何傳統,也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在為古辛斯基辯護而致俄羅斯企業家和工業家聯盟的“公開信”中,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寫道:“我們之間的內訌突出地反映了自己的傲慢、沒有相互聽取建議的願望、沒有經驗,而最主要的是——這是一個缺乏遠見的新階層,沒有能力抓住主要問題,儘管它擁有了巨大的財富,但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社會都缺乏一種責任感,這讓俄羅斯付出了高昂代價。” 歸根結底,俄羅斯的資產階級既不是一個階級,也還算不上一個階層,不應當期待俄羅斯的大寡頭們會表現出另外的行為,按照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批評行事。
普京在經濟上的兩難抉擇(2)
如果按照西方的財富規模和標準,即使是俄羅斯最大的資本家也無法算得上是特別富有的人。2000年,沒有一位俄羅斯大資本家能夠進入美國《福布斯》雜誌公佈的全球年度富人榜。但在2002年,已經有一群俄羅斯富豪進入了全球最富有的100人、200人和500人的名單當中。針對這一現象,《生意人報》和《貨幣》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