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頁(第1/2 頁)
從根基上看:欽宗皇帝登基只有一年多時間,手下的大臣死的死、老的老、流放的流放,徹底變成了孤家寡人;而高宗皇帝在位已經有十幾年,所有的大臣都是他一手任命提拔起來的,可謂是根深蒂固,又豈是欽宗所能比較的。
最直接的例子,大家所公認的最正直忠誠的大臣嶽飛,在他的奏摺裡頭也把欽宗皇帝稱呼為天眷,也就是皇帝的親屬而已。
退一萬步說,如果高宗皇帝真的感覺欽宗會威脅到自己的帝位,他只需要像朱元璋謀害小明王韓林兒一樣,在大破金國之際,神不知鬼不覺地將趙桓給辦了,這樣,所有問題不是全都解決了嗎?
所以,高宗趙構並不害怕欽宗趙桓回國;相反,為了提高自己在國內的聲望,他多次打出「迎回二聖」的旗號。
很多人以為「迎還二聖」的口號是嶽飛的專利,其實不是,趙構才是最早喊出這個口號的人,其即位後的第一封詔書中就有「同徯兩宮之復」的言論。
將趙桓接回,由自己直接控制,顯然要比留在金國充當金人的棋子要好得多。
假如「把柄論」的支持者們還不服,不妨推開所有的假設和推理,看看歷史上類似的個案。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皇帝被俘虜之後再送回國的。國內已經另立新君的情況也有多個例子---比如唐朝的唐玄宗和明朝的正統皇帝。
當唐玄宗和正統皇帝回朝的時候,他們在朝中還有一股潛在的政治勢力可以倚仗。然而在新君面前,他們只能接受既定事實,俯首稱臣。
所以,「把柄論」的支持者們,大多是對歷史泛泛而談之輩。
既然如此,那麼高宗皇帝用十二道金牌強行讓嶽飛班師回朝又是什麼原因?
陳豆認為,有兩個因素造成前所未有的十二道金牌的出現:一是秦檜的私慾;而另一個就是高宗皇帝的慵懶。
秦檜的私慾很容易理解。
高宗皇帝之所以要委用他,就是因為他秦檜跟女真人諳熟。容易達成協議。一旦高宗皇帝知道南宋的兵力已經超過金國,轉而支援主戰派,向金國發動討伐,要收回前朝的失地,他秦檜豈不是馬上跌落萬丈深淵之中?
所以,秦檜肯定要千方百計對高宗皇帝隱瞞真相,或者對真相進行扭曲。讓高宗皇帝依舊認為金兵勢大而不可敵,讓高宗堅持與金人議和的政策。
只有這樣,他秦檜才能在朝中保持自己的權勢。
另外一個原因就比較難以理解。憑什麼說高宗皇帝慵懶,為什麼他的慵懶會導致嶽飛在大好形勢之下撤兵?
簡單地說,高宗皇帝是一個典型的甩手掌櫃式的皇帝,自己不太過問朝政。而把權利更多的交給了宰相的手中。
從李綱、黃潛善開始,一直到秦檜為止的十任宰相,都無一例外地得到高宗皇帝的絕對信任,都能夠實施自己的主張,其中就包括了主戰派張浚的把首都從臨安府往前推進到建康府的主張。
事實上。這十任的宰相,除了李綱、黃潛善和汪伯彥這三位是在戰火中因為犯錯而被貶職外。其餘的宰相們大多是因為各種原因自動辭職,而秦檜更是老死在宰相的位置上。
可以說,秦檜的對事實的極力扭曲和隱瞞,再加上自己的懶惰和不求甚解,讓高宗皇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嚴重的誤判。
金人的數次入侵和秦檜的刻意恫嚇,使高宗皇帝早早早就被嚇得患上了嚴重的「恐金症」。
在他的心中,金國永遠是那樣的堅不可摧,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女真人也根本不可能失敗。
自從得知父親徽宗皇帝的死訊,每次和議,高宗都不厭其煩地要求金人送還欽宗趙桓。當然,送還趙桓只是和議內容中的一個附帶條件,和議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