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5 頁)
P璇英文名)發瘋了!”宋曹琍璇笑著說。
她在史料裡看到,宋家不但沒有貪汙,反而把自己家裡的錢,拿去借給國家用。那時候,宋美齡在給宋子文的一封信裡面,就寫道:“如果我們沒有錢支援委座,沒有錢支援他打仗,你把我的首飾,跟我的房地產賣掉,我來支援他。”宋曹琍璇說:“當後來她看到蔣介石日記時,這件事得到了印證。蔣公寫:夫人要賣她的首飾跟她的財產來支援我打仗,我感激至深。”
“我就是從史料裡面看到這些東西,就開始有信心了。”她說:“看到檔案以後,我知道宋子文是個了不起的人,我們宋家沒有對不起國家。”2004年4月,她最後決定,19盒檔案全數開放,任公眾查閱。
宋曹琍璇原本以為,在胡佛就是短期的幫忙,兩三個月就結束了。但這個時侯,臺灣蔣家的兒媳蔣方智怡來找到她。
■ 蔣家日記“出走”海外
就在宋子文件案安靜地躺在世界一流的檔案館,等待向公眾開放的時候,一批更為重磅的民國史料文獻——“兩蔣日記”,卻正面臨著一種尷尬的境地。
蔣介石有記日記的習慣,而且在中外政治家裡,蔣介石的日記絕對是一道盛景。他自1915年28歲記日記開始,便是一天不輟地寫了57年,甚至每週、每月還要寫“反省錄”,直到去世前3年,因手肌萎縮,不能執筆,他才停止了這一幾乎終其一生的習慣。由於戰事等原因,早年間的日記有部分遺失,今存日記53年,63冊,如此規模,在大人物中大概冠絕古今。而且考慮到蔣介石的身份、經歷,其價值更是不言而喻。
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全部日記留給了蔣經國。蔣經國似乎受到父親的影響,也有記日記的習慣。1988年,蔣經國在病逝前,又把蔣介石日記連同自己的日記都交給了三子蔣孝勇。1996年,蔣孝勇去世,其遺孀蔣方智怡便成了兩蔣日記的保管人。
2003年,蔣方智怡開始著手處理這些日記。“我先生走了之後,我先處理過一段,怎麼儲存它,不損害他,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蔣方智怡坦率地說。尤其是蔣介石日記中涉及到很多歷史的背景,好多人的暱稱、名號,整理起來更有難度。
宋曹琍璇:尋找歷史的共識(3)
而讓蔣方智怡感到更為不安的則是臺灣政治氣候的變化。當*、*陸續在臺灣主政以後,都在極力地淡化兩蔣,搞族群政治,“去蔣化”,“去中國化”。*甚至說蔣介石是外國人,是臺灣的侵略者,這種行為自然引起了蔣家人的反感。除此之外,當局對兩蔣日記也是漠不關心的態度,在臺灣既缺乏完善的文物管理辦法,也未設定兩蔣圖書館,因此這些日記就成了蔣傢俬產、任由其後人處置。
而正在這時,對收藏中國近代史檔案情有獨鍾的胡佛研究院,對蔣方智怡展開了積極遊說,力勸蔣方智怡把兩蔣日記交由胡佛保管。蔣家人最終達成共識,把兩蔣日記暫存於胡佛研究院,期限50年。胡佛並沒有日記手稿的所有權,時機成熟時,它將“永遠儲存在中國的土地上”。
於是,2004年,胡佛研究院的馬若孟、郭岱君兩位教授親往加拿大及美國加州的蔣宅,將這批日記接到胡佛。而訊息一出,臺灣輿論譁然,研究者扼腕浩嘆不已。
而三年後的一些事情,證明了蔣家人的決定不無道理。當第二批蔣介石日記將對外公開的訊息發出後,臺灣卻傳來了這樣的訊息:蔣介石的草山行館被人為燒燬,一些蔣介石雕像也被潑油漆。“當我們公佈蔣介石的第二批日記的時候,臺灣地區正發生摧毀蔣介石文物這樣令人悲傷的事件。”馬若孟說,這正是胡佛力爭儲存國民黨檔案與蔣介石日記的一個原因,幾年前他們便預感到臺灣當局“去蔣化”、“去國民黨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