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5 頁)
墓�竦吃保�⒃�1949年前夕躋身*工作首先爭取的物件之列。
簫聲劍影:劉緒貽口述自傳(一)(2)
與真實的人生經歷相比,“簫聲劍影”顯得過於俠氣,細一想倒也沒有大偏差:在那種時代裡坐守象牙塔的知識分子,可不就是在捕笛簫之“聲”、捉刀劍之“影”中度過自己的黃金歲月的嗎?血火飛迸、百姓流離都成了他們燈下伏案的背景。龔自珍們吟詩為文留下的最大貢獻,不就是一幀供燕趙悲歌之士憑弔的孤獨影像嗎?這裡沒有貶低“啟蒙”之意,然而書生意氣趕上那樣一種壓力強大的時勢總會顯出消極來,也是事實。
同情革命,反對保守,基於這種粗略的立場,劉緒貽對他的幾位導師分別作出了個人評價。在“我所知道的吳宓教授”(中國人的*總是缺少具體而微的故事情節,多的是這類印象式的題目)一篇中,他說吳“不知道,或是不承認這一鐵的事實:自鴉片戰爭以來,儒學在與西方現代文化的鬥爭中,屢戰屢敗,致使中華民族幾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儒學立國的滿清王朝崩潰了,提倡讀經、讀曾國藩家書的蔣介石政權擔負不起救亡圖存的責任,然而他還是執迷不悟。……他只醉心於孔子、孟子、蘇格拉底、柏拉圖、耶穌基督、釋迦牟尼以及安諾德、白璧德等這些只知侈談道德理想,無意於*科學的厚古薄今的新舊人文主義者,這樣創造的新文化,我看新不到哪裡去。”
救亡圖存的嚴酷現實把這些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壓入他的心裡,他自覺地以是否有益於“救亡”為標準來衡量“啟蒙”的得失,並決定其方略。三十年代絕非還可以奢談玄學的日子,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失敗同時也是儒家文化的失敗,要想振國,唯有本著現實主義的態度,實施事實上的“西化”改革——以這個信念度之,劉緒貽是實至名歸的“五四之子”,毫無保留地信仰*與科學,乃至他後來從事的美國學研究也以此為主要出發點。儘管他也重複人所共知的“既是天堂,又是地獄”說,也大體憑直覺反對美國的種族歧視與對外擴張,但美國在他的心靈地圖裡並不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存在:它代表著西方乃至世界的另一種選擇,在未被置入日後意識形態放大鏡的情況下,也是一個比較健康的選擇。美國與其說是他的“研究”物件,不如說是“介紹”物件,質言之:一塊用來攻石的他山之玉。
那些知識分子一生——至少半生——就圍繞著一個問題來回答:如何行事方有益於國家的振衰起弊。劉緒貽的回答基本上就是“將以有為也”,他不能算是記憶力和原創力的天才,所以永遠在“成為”一個學者,盡其可能在一個學科分化、“素王”不再的時代裡付蒼生以功業(“建設國家也是需要人才的”)。他沒有太多的前提需要質疑,只需要去做,憑著那種比唯心主義省去很多糾結的、素面朝天的唯物主義態度。■
那一代知識精英不管政見和學術立場上有多大的分歧,內心都共享著一種持續畢生的緊張:他們一生都在思考,自己埋首的志業是否回應、如何回應時局的要求。
《饑荒與政治》
(法)布呂內爾 著;王吉會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寫道:“預防饑荒所需採取的措施非常簡單,而真正的謎團在於饑荒一直在不斷肆虐。”本書試圖揭開的正是這個“謎團”。當今世界,饑荒這一舊日的災難本不該繼續存在.然而它卻依舊每年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最好的txt下載網
簫聲劍影:劉緒貽口述自傳(一)(3)
作者以自己20多年反飢餓鬥爭的人道援助經驗,提出了現代饑荒現象的幾種模式:”被否認的饑荒”、“人為製造的饑荒”和”對外展示的饑荒”。面對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