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3 頁)
在這之前,臺灣人總是喜歡多生,像我父親就有七個兄弟姐妹,母親家也有五個。越窮的人家越喜歡生得多,看起來好像不太合理,但若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過去臺灣比較窮,一般百姓必須多生增加機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到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有了人口壓力,當局開始鼓勵少生。這幾年口號又改啦!&ldo;兩個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樣好&rdo;,特地將女孩放在男孩之前,希望消除重男輕女觀念。後來因為少子化的風潮,又改成&ldo;兩個孩子很幸福,三個孩子更熱鬧&rdo;,希望民眾多生幾個小孩。
總之,我多了個妹妹,只差我一歲而已。由於年齡相仿,所以我跟她不存在什麼&ldo;哥哥保護妹妹&rdo;這種事,反而從小打架打到大:她咬我手臂我抓她頭髮,吵吵鬧鬧的,好不熱鬧。當然這樣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我家在這一年也留下了第一張全家福:媽媽抱著妹妹,爸爸挽著媽媽,我騎在小木馬上。
臺灣當局與美國&ldo;斷交&rdo;
1979年1月1日零時起,臺灣當局與美國&ldo;斷交&rdo;。或者從大陸的角度來說,是中美建交。
當時的臺灣當局其實就是陷在這種迷思當中,以中國的正統自居。在蔣中正的時代,一直以極端的原則處理兩岸問題,無形中也使臺灣的國際空間縮小了很多。
總而言之,&ldo;斷交&rdo;已成定局,民間再多的抗議和自發的政治運動,在大國博弈間也顯得軟弱無力。臺灣少了個靠山,信心不足的人就紛紛移民,在那一年就有大規模的移民潮出現。於是,才有了蔣經國在那年的除夕談話&ldo;渡過難關&rdo;的言論出現。
當時任&ldo;新聞局長&rdo;的宋楚瑜,在記者會上表達臺灣對&ldo;斷交事件&rdo;的&ldo;嚴正立場&rdo;,他憑藉英挺的形象,可謂一夕間爆紅,成為媒體寵兒。就在那個臺灣人心極大動搖的時刻,知名的民歌手侯德健也發表了《龍的傳人》這首歌,整首歌詞歌頌古老神州的莊嚴偉大、近代中國的苦難以及對故土的眷戀之情。當然啦,這首歌呼應當局的立場,在當局的大力支援下,立刻在臺灣及海內外華人間歌頌一時。
而在社會上,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ldo;愛臺灣&rdo;運動。比如,小的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小朋友在美國與臺灣&ldo;斷交&rdo;後,同仇敵愾,捐出自己的豬公撲滿[1]來給當局買&ldo;飛機大炮&rdo;。我大一點兒的時候就想,飛機大炮不還是都跟美國買的嗎?這個故事好像怪怪的。回到正題,臺灣當局與美國&ldo;斷交&rdo;後,美軍跟著撤離臺灣,取而代之的是&ldo;與臺灣關係法&rdo;。美國政府根據&ldo;與臺灣關係法&rdo;,繼續供應武器給臺灣。臺灣繼續以&ldo;自由的燈塔&rdo;自居,一方面也是安撫民眾,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所謂的&ldo;反攻大陸&rdo;已經成為笑話,只有當局繼續喊得響,底下的響應一年比一年心虛,一年比一年微弱。
當然,美軍在臺時帶來的一些經濟活動也隨之蕭條,許多社會問題漸漸浮現,尤其是美軍留在臺灣的私生子問題,成為20世紀80年代許多電影及文學作品探討的物件。
此外,侯德健後來在1983年潛赴大陸,臺灣當局感到臉上無光,遂把《龍的傳人》這首歌給禁掉了,當時還成為許多人揶揄的事件。
[1]撲滿即儲蓄罐。豬公撲滿就是豬形的儲蓄罐。
1980
臺灣當年的電視臺
美麗島事件以及來年的大審,絕對是影響臺灣民主化程序的一件大事,不管是當初給臺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