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2 頁)
在不少人看來,盧斯是蔣介石的強有力的支持者,早在1927年4月4日,蔣介石就成了《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盧斯把他看做一個時代的領銜人物。然而,在1937年年初,還是這個盧斯,他身上的新聞敏感性超越了他的政治傾向,西安發生的一切,讓他意識到中國實現抗日統一戰線的可能,讓他預感到國民黨和共產黨這對過去勢不兩立的老對手,正在漸漸靠攏。
因為在這個春天,盧斯,還有更多的外國記者們,似乎都聽到了漸漸逼近的戰爭的隆隆炮聲。
中國與日本的戰爭已不可避免。
很快,1937年7月7日,盧溝橋成了世界矚目的地方。中國的抗日戰爭由此全面展開。
報導中國的外國記者們,將目擊這片土地上更為激烈也更為殘酷的戰爭風雲。
1937-1943年第35節 霧重慶(2)
2
1938年的武漢,如同1927年大革命時期一樣,又一次成了焦點。前來報導中國抗戰的外國記者、前來支援中國抗戰的外國友人匯集到這裡,親身感受著中國人民燃燒起來的抗日激情。
報導過1927年大革命的斯特朗來了;剛剛訪問過延安的史沫特萊來了;報導過西安事變的貝特蘭來了;報導過&ldo;一二&iddot;九&rdo;運動、盧溝橋事件的《芝加哥每日新聞》的記者斯蒂爾來了;目睹南京保衛戰的合眾社記者愛潑斯坦、《紐約時報》記者蒂爾曼&iddot;德丁來了……一些新的面孔也出現在武漢:《倫敦新聞紀事》的記者阿特麗來了,她後來出版了《揚子前線》一書;電影導演伊文思也來了,他為中國抗戰留下了大量珍貴電影膠片……
據一位美國研究者稱,此時大約有四十名外國戰地記者齊集武漢,報導這座城市的保衛戰。
未來幾年將對中國局勢產生重要影響的美國軍人,也匯集在這裡。他們是美國使館的武官史迪威,空軍上校陳納德。
武漢還有美國海軍軍官卡爾遜。剛從西北訪問八路軍歸來的他,迷上了八路軍的遊擊戰術,這使他後來在太平洋戰爭中率領突擊隊屢立戰功,聲名大震。
加拿大醫生白求恩也來了。
貝特蘭很高興見到白求恩。他們成了朋友。貝特蘭把他的一套旅行用的衣物全部送給了白求恩大夫:藍色的棉軍衣、鋪蓋卷、皮帽子、一條燈芯絨馬褲和一雙系帶子的馬靴。後來從在延安和華北各地拍的一些白求恩的照片上,他發現白求恩還穿著他送的一些衣物。
貝特蘭認為白求恩的輪廓和頭形酷似列寧。他說:&ldo;從他所留的髮式和立起來的短短的鬍子來看,我猜想他是特意打扮成這個樣子。在公理會教室的門廊前我給他照了一張像,照片中他朝前挺著身子,昂著頭,目光凝視著遠方,活像列寧在芬蘭火車站的樣子,使人以為他也許就是在那部史詩般的俄國影片中扮演列寧的演員。在我看來,這是白求恩在中國拍下的最好的一張照片:在後來拍的一些照片上,他看上去面容消瘦、憔悴,像老了二十歲。&rdo;
無論在武漢,還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在許多外國人眼中,這是中國人民抗戰熱情最為高漲的時期,也是統一戰線、國共合作最好的時期。
貝特蘭後來在他的中國回憶錄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
1938年初春,國民政府連同它的中央各部和政界要員已西遷重慶,但蔣介石委員長的總部仍在漢口。許多部門的首腦人物也在這裡。周恩來不僅是八路軍辦事處的負責人,而且是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嚴陣以待的漢口每天都遭到重轟炸機的輪番轟炸,蔣介石夫人的空軍殘存的飛機和由美國、義大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