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一般都是父母當晚把我送下,第二天凌晨就又趕著去鎮上乘車返回縣城。第二天一覺醒來,早就沒有父母的影子了,知道哭鬧也無濟於事,所以我就省省吧,現在面對現實才是當務之急。在一個全新的環境,陌生而又無奈,就像一個遠嫁的新娘子一樣,孤立無助。好在姥姥還是很疼我的,家裡還有兩個沒結婚的舅舅整天帶我玩,我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偏遠的小山村。
都說城鄉差距很大,但是我從城裡人變成山裡娃,也就是坐一天車的事,不到一週,就和山裡的小夥伴們熟識了,經常一起玩的有張三,李四,王五,趙六……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此處的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不是路人甲路人乙跑輪套的代稱,而是卻有其人。在這麼偏遠的小山村,又是八十年代初,計劃生育基本管不到這裡,這個村子的人有的幾代人都不會走出大山,世世代代在這裡種地。上戶口?身份證?結婚證?在這裡沒用。村長家都生了五六個娃呢,所以一般家裡生個七八個孩子是很正常的,誰也不會說什麼。再加上一出門望不盡的山,耕不完的田,基本沒有節育的必要。雖然落後,但真是世外桃源的所在。
廢話不多說了,接下來就著重說說這個村子裡,和村子附近的幾個敏感或者說是比較邪門的地方。首先,就是村西頭那片毛竹林。
要說這片毛竹林,首先得從這個村子的歷史講起。這個村子,四面環山,山與山之間,有這麼一小塊窊地,村子就在這塊窊地上,由於村民最早都是李姓,所以村子就叫李家窊。後來附近山腳下的劉姓村子被泥石流掩埋,死了大半,倖存者就近遷到了李家窊,從此之後,李、劉就是本村的兩個大姓。到了近代,隨著婚嫁和部分流亡的人定居到這個村,雜姓才逐漸多起來。
關於這片毛竹林的故事,就發生在李家公子和劉家小姐身上。時間應該是解放前,當年李劉兩家算是村裡的大戶,門當戶對。而村子也達到了鼎盛時期,人口接近500一個豐收年後,村正牽頭,讓各家捐錢,在村子中間的平臺上,修建了一個大戲臺,逢每年陰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五,李、劉兩家輪流出資請戲班子到村子裡唱戲。
這年的端午節,李家請了省城的戲班來村裡唱戲,據說還有幾個是名角。大山裡娛樂活動本來就少的可憐,一聽說李家窊唱戲,知道訊息的四鄰八鄉都拖家帶口聚集到了這個小村子,一些小貨郎小販也聞訊趕來,捏麵人的,賣糖人糖葫蘆的,賣春花餅陽春麵的,都支起了攤子,好不熱鬧,象趕廟會似得,各家的大人娃娃都樂不可支。
農村人一般不遠走,也只有在這個時候,附近村子的青年男女能匯聚一堂,適齡男女往往乘機尋覓著自己的意中人,如果看上了,就打聽下對方閨女是哪個村誰家的,之後找媒婆擇日上門提親。
巧的是,正好李家公子和劉家小姐就對上了眼,而且一見鍾情,李公子將鍾愛的竹笛贈給了劉小姐,而劉小姐也回贈了自己貼身的玉佩。兩人都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個非對方不娶,一個非對方不嫁。但問題的關鍵是,李老太爺和劉老太爺,一個做為本村大戶,一個做為外來大戶,素來不和,明爭暗鬥多少年了,鬥富鬥奢都狠,誰也看誰不爽。這婚事自然也暫時成不了。這時村裡來了軍閥部隊,老百姓也搞不清是啥兵啥部隊,只要是扛槍的,就得伺候好。部隊也招兵,只要不強行抓壯丁,老百姓一般也不會參軍。但是此時愛情被摧殘的李公子心灰意冷,一時鬱悶的沒想開,就跟著部隊走了。訊息傳出,劉小姐痛不欲生,傷心之下搬出劉宅,在村西的的小廟住下來等李公子回來娶她(有錢人家的小姐,書讀多了,想學王寶釧?)。結果望穿秋水,最後也沒等到李公子回來,只是等來了一紙陣亡通知和她送李公子的玉佩。劉小姐捧著玉佩嚎啕大哭,據說場面相當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