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入局(第1/4 頁)
許婧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下意識選擇了最好的方法。
她沒有用任何手段拜託任何人做說客,自然也沒有向方家俊下跪投降,她跑去參加了省話的社會招考。
公家單位嘛,又不是壟斷機構,每年都是有招考名額的。
一般來說劇院的招考都只面向應屆畢業生,尤其是正規大劇院,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培養人才的方式,例外不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部隊文藝兵退役或轉業,那就直接公家分配到對口部門,檔案都不用自己交接。
十年前基本就這兩種情況。
但是近年來影視演員轉向戲劇行業的情況越發普遍,一些是本身表演風格比較侷限,不適合影視行業,還有一些是有能力的真的想沉澱。
這裡面完全不會有學習表演這種理由。表演這種東西你在學校裡能學的就都學完了,非科班的如果不會那你是連入行都沒機會的,非要說的話,用精進或打磨更合適。
所以一部分在影視圈混不下去了,用自身作為“明星”而非“演員”的影響力隨便找個劇組或者用人脈混進話劇行業的人不在此處討論範圍之內。
為了吸收和幫助前面說的那兩種演員,劇院會面向社會進行招考。
考試當然更加嚴格,本身社招就比校招低一等,不是演成什麼樣都有機會來“養老”的,能透過社招進入劇院的絕對是鳳毛麟角。
演員尚且如此,導演就更極端。
也不能算行業內幕,但戲劇行業的導演其實還是有很強烈的“傳幫帶”“師徒制”色彩,師承人脈的講究非常大,頗有一種越是不賺錢的地方越封建的味道。
所以面向社會的招考實際上並不是想要減弱作為師父的導演的影響力,正好相反,是要擴充師父的力量,讓師父擁有更多徒弟,分散師父的“投資風險”。
因此這些招進來的徒弟,基本上都是帶藝投師。
這就給許婧指明瞭“捷徑”的方向。
鄭院長給山海經報的那些獎項,導演一欄填的全是許婧。你別管這些獎項有沒有人關注,究竟水不水,總之許婧一劃拉,她名下的獎都快能組一個足球隊了。
許婧問鄭院長這些的時候也沒瞞著自己的打算,這時候就體現出人緣好了,鄭院長說她可以先去申報本市的高層次人才,這種稱號在體制內面試是有硬性加分的。
許婧去查了查,發現申報手續也不復雜,網上都能搞定,就自己報了。
申請隔天就受理了,還有人打電話來溝通細節,最後說七個工作日內就能認定成功。
後來許婧又查了查,發現這個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還有相應補貼,數額還不小,就趕緊喊殷筱曉過來給大家夥兒按標準比比看,能報的都報上,不能報的查查還缺哪些資格,比如獎項之類的,再交叉對比看國內外有什麼可以報的專項技術類獎項,都給大家報上,一起拿補貼。
整個流程許婧走得不緊不慢。有些凡爾賽地說,導演和考試這兩件事如果讓她自己選哪一個最擅長,她可能會選考試,從小到大沒怕過。
最後許婧透過筆試,完整的資料走到面試環節,負責預稽核的人裡當然就有方家俊。
方家俊肯定是不願意許婧回來的。他花了那麼大功夫讓許婧滾蛋,現在人捲土重來,那他之前不是白乾了?
但是現在這個情況他反而不好動手。
因為許婧一點花招沒用,任何走後門搞特殊的行為都沒有,但凡有一點這方面的苗頭他都能再想辦法,但許婧就是實打實考出來的,她是筆試第一,成績已經公示在官網了,這就讓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方家俊感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誰能想到許婧會吃回頭草?她沒自尊嗎?再回來,她還願意跟自己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