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十六年(第1/2 頁)
康熙十六年剛開年,天下便大戰不斷,在西北,去年王輔臣投降之後,康熙下令恢復王輔臣原官職,並加太子太保,升為“靖寇將軍”,留圖海與其一起“留鎮陝西”,令其立功贖罪,抽調滿蒙精兵補充荊州、贛北等地,同時令佛尼勒領張勇、王進寶等部陝甘綠營攻擊吳軍吳之茂、王屏藩等部,試圖收復漢中,徹底解除西北地區的威脅。
吳之茂聽聞王輔臣投降,引軍自秦州南撤,遭到清軍追擊後大敗,吳之茂僅攜十餘騎越山而逃,清軍一口氣收復階州、禮縣、固原、慶陽、嘉峪關等地,行側翼將漢中的王屏藩半包圍起來。
此時吳三桂的精力卻沒有放在情勢危急的西北,而將注意力放在了吞併廣西之上,自潮州之戰後,胡國柱和馬雄在領軍返回廣東之時突然發難,裹挾孫延齡將隨之出征的孫部親清將領及部眾戮殺,隨即以孫延齡的名義騙開廣西各處關口直搗桂林,留在桂林的孔四貞毫無準備,被吳軍擒獲,依附孔四貞的孫部官將亦大半被吳軍所殺。
至此,孫部只有傅弘烈一部領兵在贛州城,吳三桂逼令孫延齡和孔四貞寫信招撫傅弘烈,傅弘烈得知吳軍進佔桂林,勃然大怒,回信斥責吳三桂:“先攻劉進忠、後攻我桂林,口口聲聲反清,所行皆屠戮盟友,何其卑劣?”
但吳三桂根本懶得跟他去打嘴仗,他現在早已沒有了抗清之心,只希望藉助清廷把圍剿重點放在紅營之上的這些時間,趕緊吞併周圍大大小小的軍頭,徹底穩固吳藩對治下諸省的統治,於是一面派人出重金買通駐紮南安府的祖澤清所部,一面令馬雄回兵廣東,一面令吳世綜進兵贛州府。
傅弘烈早有投清之意,但四面不是紅營的地盤就是吳軍的兵馬,可謂孤立無援,傅弘烈又擔心降吳之後早晚被吳三桂所殺,乾脆拋棄贛州城和所部兵馬,只帶少數親信和不願投誠吳三桂的官將喬裝逃跑,逃去福建投降清廷,隨即吳世綜進入贛州城,吞併了群龍無首的傅弘烈所部。
相比於吳軍在南方的進展,在漢中的王屏藩卻過得很艱難,被兵力優勢的清軍壓縮在漢中一線,屢屢向吳三桂請援,吳軍之中反倒有動議,蜀道艱難、補給困難,如今王輔臣已經投降,再陳重兵於漢中已無意義,不如干脆收兵返回四川,憑藉蜀地地勢據守。
好在吳三桂雖然不願主動抗清,但好歹也沒有棄地自守的打算,清楚漢中乃是四川屏障,怎能一仗不打就將其丟棄?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傳令王屏藩死守漢中,西北清軍與王輔臣便一直對峙攻伐至今。
東南方向,清耿聯軍於興化以北的太平山包圍鄭軍趙得勝所部二十六營官兵,趙得勝向附近的何佑求援,但何佑一直信不過趙得勝這個後來投降的遼東人,懷疑他與清軍勾結施展誘敵之計,趙得勝指天發誓,何佑仍然不信,只是登高遠望,坐看趙得勝所部被清軍殲滅、趙得勝戰死。
隨後清軍又集兵擊潰何佑部,何佑“蓬髮而逃”,鄭軍本部精銳損失殆盡,鄭軍軍心大亂,清軍輕易攻取泉州,鄭軍幾乎全線潰退,放棄漳州、海澄等地逃回廈門,自康熙十五年耿精忠降清、清耿聯軍對鄭軍展開攻擊以來,不到半年時間,鄭軍在福建等地佔據的地盤幾乎全部淪陷,只剩廈門一隅還在手中。
鄭軍退回廈門,士氣低迷、軍心渙散,傑書親自領大軍駐紮泉州,與廈門咫尺之遙,陳繩武、馮錫範二人勸說鄭經放棄廈門逃回臺灣,鄭經心中生懼,本來想撤回臺灣,但在路上看到百姓嚎哭挽留、聲如海濤,也許是回想起永曆年間被清軍擊敗狼狽逃回臺灣的恥辱,決定坐鎮廈門,與廈門共存亡。
就在此時,劉國軒領所部人馬抵達廈門,鄭軍士氣復振,鄭經心中稍安,收攏福建各部鄭軍,集兵數萬,賜劉國軒尚方寶劍,令其統轄全軍,副將以下任其處決,鄭軍軍勢復振。
正在泉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