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5 頁)
11月14日
【回放】
“流行樂壇是一個篩子”
——馮曉泉印象
在馮曉泉人生的歷程中,最難忘的是三次父親的吻。
馮曉泉生於哈爾濱,父親馮永興是著名的民族管樂演奏家。曉泉6歲時便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學習嗩吶演奏。在10歲的時候,他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音樂比賽“一等獎”,聽到這一訊息,一向嚴厲的父親抱起了曉泉,在他臉上吻了一下,曉泉當時還很害羞。
父親的第二次吻是曉泉13歲時,榮獲首屆全國民族器樂獨奏比賽金牌的時候;第三次吻是18歲的曉泉免試保送中國音樂學院之時。這三次吻,把父親望子成龍的喜悅之情和慈愛之心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曉泉的父親不久前透露,十多年前,送別淚流滿面的曉泉去北京學習時,父親也曾淚流滿面。這種感情與朱自清的《背影》中父子深情如出一轍。
馮曉泉最難忘的人是恩師胡海泉先生。曉泉12歲來到北京,在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學習,師從胡海泉先生。6年後,又進入中國音樂學院。十年內,曉泉除了學習嗩吶專業外,還掌握了巴烏、管子、葫蘆絲、鋼琴等各種樂器的演奏,系統地學習了民歌、勞動號子、小調、戲曲等,為他的音樂功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馮曉泉音樂創作風格的形成有其悠遠的歷史根源。1981年,12歲的馮曉泉代表中國兒童參加東京“中日影視晚會”,日本歌手演唱了一首流行歌曲,非常親切,自然,在曉泉幼小的心田栽進了流行音樂的種子。1983年,曉泉去南斯拉夫參加世界兒童藝術節,住在風景如畫的亞得利亞海岸。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他有空就去住地傾聽一支5人組合的流行樂隊的演出,那種影響力在當時的國內是無法獲得的。有一天,他在海岸散步,遠遠地傳來一陣天使般的無伴奏合唱,非常諧和,全是十三和絃和十一和絃,太棒了。走近一看,全是一些非專業的人員,是酒店的經理和服務員在工作之餘即興演唱的。原來好聽的歌曲可以在自然中流露。此情此景,大大地影響了曉泉後來的音樂創作。
說到創作,馮曉泉非常感謝臺灣的音樂人陳星國。
曉泉的唱歌始於86年。1988年,曉泉開始寫歌,當時他創作的風格受歐美音樂的影響非常大,臺灣的陳先生聽了他創作的歌曲後,對他說:“你的這類風格是寫不過我們的。我們對歐美音樂接觸得比大陸早,吃得透,而且,裝置比你們強,所以,你不能這麼寫。”但是,陳先生對其中的三絃和嗩吶的伴奏大為讚賞,說這才是他們缺少的。這番話對曉泉帶來了強大的衝擊力。曉泉說:“我這才明白什麼是屬於我自己的東西。”
馮曉泉喜歡傳統文化的魅力,喜歡唐詩宋詞,喜歡爬山旅遊。在旅途中,遊歷于山水之間,尋覓古人的蹤跡,感嘆“山還在,人已去”,只有“菊花香滿樓”的幽情。89年,他創作了《中華民謠》,並逐步修改,完善了兩年。
這首歌為馮曉泉帶來了極大的聲譽。94年,《中華民謠》榮獲“第六屆(通業杯)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作品一等獎。95年再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95十大金曲”,並於同年獲北京音樂臺“中國歌曲排行榜”金曲獎。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睡在德國的第一天凌晨,我卻醒著(21)
馮曉泉說:“《中華民謠》是一種很宏觀的東西,儘管有人喜歡,也有人因不瞭解而反對,但它確實融合了我當時近20年人生的體會。”
95年5月,馮曉泉開始製作專輯《遙遠的城鎮遙遠的人》,並擔任全部音樂創作和演唱。馮曉泉在音樂中,糅合了許多民族的素材,而且旋律非常強,是發自內心自然的流露,他在演唱中還巧妙地運用了民族樂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